摘要:吃完螃蟹狂拉肚子,我第一反应是把锅甩给那坨粉色的小点点——跟虫卵似的一团,真·密集恐惧症当场犯病。
吃完螃蟹狂拉肚子,我第一反应是把锅甩给那坨粉色的小点点——跟虫卵似的一团,真·密集恐惧症当场犯病。
结果朋友一句话把我按住:别慌,那是茗荷,不是寄生虫。
我当场愣住——这玩意儿到底啥来头?
能不能安心吃?
还值不值钱?
上周五,我刚从舟山码头扛回一箱刚开渔的梭子蟹,个个壳亮肉凸。
拆腮准备下锅,那堆粉色小颗粒一挤出来,我差点把整桶蟹扔了。
拍照发群,十个人五个劝直接埋了。
直到卖蟹的阿昌叔留言:这才有货,野生货,懂吃的人专门挑带茗荷的,反而嫌净蟹不香。
我半信半疑把蟹蒸熟:腮撕干净,黄满膏肥,一口气干掉三只,一点事都没有。
第二天特地拿照片去找当地水产站,技术员老王笑了三分钟,甩给我一张放大图——全是小藤壶壳,壳小得跟芝麻似的,不会扎人也没毒。
说白了,茗荷崽子小时候随波逐流,撞上螃蟹鳃缝就安家。
鳃里空隙小,它们憋得长不大,却像自带的迷你过滤器,能把海水里的小杂质吃了排了。
螃蟹难受归难受,可也因此被逼着常换壳,肉反而更瓷实。
渔民圈里悄悄传:同样斤两,有茗荷的蟹,壳占得少,肉更赚。
老王补一句,茗荷多的区域,水质铁定过得去,不然它们第一批死给你看。
市场那边反应更直白。
盒马最近在冷鲜柜立了块手写牌:野生螃蟹可能带茗荷,介意的现场免费清理。
我瞄十分钟,三个小姐姐边嫌恶心边排队称蟹,嘴里念叨:野生两个字就值十块。
另一边,直播间里博主拿镊子一颗一颗抠,在线三万观众刷屏“好解压”,顺手把价格抬上去十个百分点。
没人说寄生,全在谈风味和野味标签。
中科院最近也掺和。
宁波那边的研究小组把茗荷塞进模拟污染海水里,不到两周测出的悬浮颗粒少了两成,论文刚发,已经有工厂想把它们当活体过滤器养起来,专门净化虾塘尾水。
听老王说,浙江已经有合作社在蟹笼里挂块石板,让茗荷先占位,减少直接糊在蟹鳃上的数量,既保生态又不挡卖相。
我呢,回家后把拍的那坨粉色小点洗成高清图,配一句话发朋友圈:不是虫卵,是螃蟹养的空气炸锅。
评论炸了锅,三分之一喊恶心,三分之二打听着去哪买带茗荷的。
隔天去早市,摊位老板冲我竖大拇指:你这广告一贴,野生蟹八点半就卖空了。
顺手给我塞一只特别大的,说是奖励科普标兵。
这回我学乖了,腮掏得比谁都干净,下锅前还拿牙刷把壳缝刷了一轮。
味道嘛,一个字:鲜。
怕恶心就把腮撕掉,剩下的尽管往嘴里送;怕错过好货,记住一句——带粉色点点的不一定脏,可能正是大海留下的质检章。
来源:健康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