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底,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一场标志性对决。比亚迪高端品牌“仰望”突然甩出“王炸”——纯电旗舰轿车U7以62.8万元起售价排空而至,较市场预期直降17万元。
国产电动豪车开打60万价格带
作者/ IT时报记者 毛宇
编辑/ 郝俊慧 孙妍
3月底,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一场标志性对决。比亚迪高端品牌“仰望”突然甩出“王炸”——纯电旗舰轿车U7以62.8万元起售价排空而至,较市场预期直降17万元。
这场突袭距离小米SU7 Ultra以52.9万元预售价击穿百万豪车心理防线,仅相隔28天。两大国产品牌在60万元价格带的“卡位战”,似乎要将传统豪车的定价逻辑撕开一道裂口。
近期,《IT时报》记者探访全国最大仰望中心——上海虹桥仰望中心,因新车量少,U7暂未到店展示,销售员称目前全国仅3辆现车流转,最快4月2日会有现车到店,“现在预约试驾至少要排队数天。”据其透露,U7上市前三日预订量约100台,这与小米SU7 Ultra三天狂揽1.9万大定的战绩形成微妙对照。
这场定价革命也暗藏玄机,当特斯拉Model S Plaid在国内卖到82.89万元时,两大本土品牌却将百万豪车门槛拉至60万元级别,揭开这场电动豪车市场的新局面。
然而,3月29日晚发生的“小米SU 7高速路车祸”,对所有新能源汽车品牌抛出了一个灵魂拷问:在各种酷炫的“技术名词”背后,该如何正确理解“智驾”?该如何确保电池动力的安全性?
60万元以上的豪车,同样要回答这两个问题。
搭载U9同款云辇-Z 提车需等30天以上
在上海仰望虹桥中心,记者见到了以U7实车拆解的性能“骨架”,工业性能与科技感扑面而来。
“U7有纯电及油混两个版本车型,亮点在于它的云辇-Z系统,这套系统在百万级的U8车型上都没有配备。”销售向记者进行实车展示,车辆在模拟连续减速带或坑洼路面时,云辇-Z的响应速度达毫秒级别,对比关闭云辇-Z系统,车身晃动幅度降低90%以上,肉眼来看整个车身几乎不见晃动,“这比传统主动悬架快数十倍,可在车轮接触颠簸前完成近50次调节,令车身更加平稳,舒适性较U8更强。”销售表示,这项源自类比磁悬浮列车的技术,让仰望U7成为全球首款实现悬架完全电动化的量产车。
就在不远处的空地上,停放了今年年初凭借“原地跳舞”火遍全网的仰望U9,据悉U9原地起跳及跳舞的性能,靠的就是这套云辇-Z系统。
此外,U7同样搭载天神之眼A智驾系统,车身配备3个激光雷达,易四方平台通过四台独立轮边电机实现四轮解耦控制,1300匹马力的动力,略低于小米SU7 Ultra的1500匹马力。
工作日的白天,进店看车的消费者仍有不少。公开消息显示,该中心是比亚迪旗下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仰望全直营旗舰中心店,建筑面积10246平方米,是仰望全国直营门店中规模最大、投资额最高、品牌定位最高端的标杆项目,该店于3月28日开业,较U7发布晚了一天。
同一时间,远隔数十公里的上海外滩仰望展厅同样未能迎来U7的展示,略显冷清。工作日下午,仅有零星顾客进店看车。
“U7纯电版目前提车时间为5月,油混版是7月。可以先体验U8的智驾系统,和U7一样均是天眼之神。”销售将记者引向展厅中央的仰望U8,“U8作为越野型豪车,过去一年卖了近1万台,在百万级别豪车里算是中上的成绩。而U7下探到60万元级别,也是因为轿车市场更卷”。
上市三天 U7盲定约百台
今年2月底,小米SU7 Ultra正式上市,官方指导价为52.99万元起。据官方数据,该车发布不到3天,大定订单就达到1.9万台,锁单超过1万台,提前完成全年销售任务。与之相比,仰望U7发布后,并未能引起市场的大范围关注。
销售员坦言,U7发布三天的订单仅在100单左右。由于定位不同,U7和SU7 Ultra面向的消费群体也有所差异。SU7 Ultra定位更年轻化,其外观和1500匹马力更受年轻消费者喜爱;而U7则更注重安全性,在保证1300匹马力的同时,兼顾了舒适性及安全架构。仰望U7与小米 SU7 Ultra 在技术方面的差异,体现了不同基因企业的战略选择。
除了动力,“智驾”是车主选择新能源豪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车企在发布新品时,也大多会将其作为重要内容传播。
从硬件上看,仰望U7采用天神之眼A系统,共有32个感知元件,包括三颗128线激光雷达,5颗毫米波雷达,12个摄像头和12个超声波雷达。智驾芯片为两颗英伟达Orin-X芯片,总算力达508TOPS,可实现高速NOA和城区NCA领航功能,包括全场景泊车功能。
小米SU7 Ultra传感器的数量则要明显少于仰望U7,包括1颗128线激光雷达、3颗毫米波雷达、11颗高清摄像头和12颗超声波雷达,由于同样选用了英伟达双Orin-X方案,总算力和U7一样,是508TOPS。
由于记者申请的试驾尚未安排,目前暂时还无法对两者的智驾能力进行测试。此前,由于每增加一颗激光雷达,车辆的BOM成本大约上升5000元,却并不能完全解决“Corner Case”(罕见的路况),不少车企选择性价比更高的“纯视觉方案”,但刚刚发生的SU 7高速公路车祸,却让人重新审视成本与安全之间的平衡。
本土品牌的高端化攻坚战
相较于保时捷Taycan纯电版80万元门槛仅换来5.4秒零百加速与430公里续航,本土品牌在参数层面的发力无疑是对传统豪车的一次降维打击。
但参数表的胜利不等同于市场征服。比亚迪仅靠技术与价格暂时难以实现品牌的破圈,展厅里稀少的客流与三位数的初期订单,暴露出这场电动豪车革命背后的现实骨感。
当前的新能源豪车市场,国际品牌特斯拉珠玉在前,旗下Model S在高端纯电豪华汽车领域早已占据一席之地,起售价68.49万元,性能上,Model S Plaid版百公里加速仅2.1秒,最高续航可达715公里。公开数据显示,Model S过去一年销量约为1.4万台,虽月销量波动较大,但多数月份销量超千辆。传统豪华品牌如保时捷、BBA也在加速电动化转型。
本土品牌想要抢占其市场份额,不仅要在产品性能上不逊色,同时也要在空间利用和价格上取得优势。
从比亚迪的战略布局来看,仰望品牌承载着冲击高端市场的重任。未来或许通过技术下放和价格调整,有望提升市场份额,进一步巩固仰望在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地位。而尽管小米SU7 Ultra带动本土品牌在50万元以上市场份额不断上升,但多数增量来自品牌差异化策略带来的“错位竞争”。
长期来看,价格下探的背后是严苛的成本控制。比亚迪凭借刀片电池、碳化硅模块的全产业链布局,将U7电池成本向下压缩,这种垂直整合能力成为定价权的关键。
小米自带互联网基因,更擅长以用户思维优化体验短板,却也必须要过产能关。而最新的车祸事件,更对小米如何处理“流量反噬”提出更高的挑战。
说到底,智能化竞赛的背后,本质上是“以车为中心”与“以人为中心”两种理念的碰撞。让更多百万预算消费者放弃传统豪车品牌溢价,将技术参数转化为更多的情感认同,仍是“仰望们”亟待破解的课题。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IT时报
E N D
来源:IT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