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被骂“没水平”还能月入过万,苗京京和素老三的秘诀是啥?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09 10:18 1

摘要:真正好笑的是,骂得最凶的那批人,转头就把两人的文章拆成三段,加几个感叹号,再发一遍,标题还带上“深度解析”。

“她们写的都是废话,可我就是天天刷。

这句话在评论区里被点了三千多赞,像一记耳光,也像是暗号。

骂归骂,手指还是停不下来。

苗京京和素老三最近被群嘲:没深度、没修辞、流水账。

可点开她们的主页,粉丝一个百万级,一个跨平台全红。

数据不会撒谎,骂声越响,流量越猛。

有人酸:她们只是踩中了算法。

可算法再聪明,也推不动没人爱看的东西。

真正好笑的是,骂得最凶的那批人,转头就把两人的文章拆成三段,加几个感叹号,再发一遍,标题还带上“深度解析”。

蹭热度蹭得比谁都勤快。

键盘侠的逻辑很简单:你红了,我就得踩你一脚,证明自己“清醒”。

可踩完还得靠你吃饭,挺分裂的。

苗京京写婆婆把剩粥兑水再热一遍,写自己站在厨房门口想哭又不敢哭。

底下两千条留言:我家也这样。

素老三写老公夜班回家,把袜子扔在电饭煲盖上,她一边骂一边把袜子洗了。

评论区集体点头:同款男人。

没有宏大叙事,全是鸡毛蒜皮,却让人把屏幕划到底。

谁规定共鸣必须高大上?

真实本身就有重量。

有人统计过,苗京京一年更新三百二十一篇,素老三更猛,三百六十五天不带停。

平台最爱这种“日更奶牛”,新鲜血液哗哗往里灌。

算法一闻见活跃度,立刻把她们推到更大的池子。

良性循环就这么滚雪球,骂声早被甩在后头。

线下活动更有意思。

苗京京上个月办了一场直播卖围裙,五千条库存两小时清空。

素老三在商场做粉丝见面会,队伍排到电梯口。

她们不装专家,也不立人设,见面先问“你家孩子几点起床”“婆婆还作妖吗”。

粉丝当场破防:原来屏幕那头真的是邻居姐姐。

粘性这东西,不靠剧本,靠一起叹过气。

品牌也嗅到了味道。

母婴、厨具、洗衣液排着队递合同。

苗京京拍短视频,三句话介绍完产品,转头继续吐槽娃不写作业。

素老三更直接,拿着洗衣粉往老公脏衬衫上一倒:“看,洗得掉婚姻洗不掉油渍。

”金主笑得合不拢嘴:转化率比精致广告高两倍。

草根带货,反而让人信。

业内有人总结:这叫“生活流IP”。

门槛低到只要一部手机,上限却高到可以养活一家人。

苗京京靠稿费给爸妈换了电梯房,素老三直接给老公递了辞职信:以后我养你。

谁说写字不能当饭吃?

她们把饭桌直接搬到读者面前。

当然,也有人担心:天天写家长里短,会不会哪天就没人看了?

苗京京在评论区回了一句:“那就写到没人看为止,反正我先把今天的日子过明白了。

”素老三更绝:“我写我妈,我妈骂我,我妈继续给我寄饺子,素材闭环了。

”焦虑被她们拆成了段子,反而成了新素材。

平台也在推波助澜。

后台数据显示,苗京京的读者70%是25-40岁的妈妈,素老三的粉丝里一半以上来自三四线城市。

算法把她们精准扔进最需要的眼睛里,像把盐撒进伤口,也像把糖塞进手心。

技术再冷,也抵不过一句“我懂你”。

所以,与其花时间挑刺,不如想想:为什么别人写“今天娃又哭了一小时”就能十万加,你写“人生哲理”却没人点赞?

答案可能扎心——读者只想先被看见,再被教育。

苗京京和素老三把“被看见”做到了极致,剩下的交给时间。

写字这条路,从来不是华山一条道。

有人靠辞藻,有人靠故事,有人靠日更。

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比骂别人跑得快更有意义。

毕竟,生活本身就已经足够跌宕起伏,能把琐碎写得让人舍不得划走,本身就是一种本事。

来源:戴戴的娱乐星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