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华为的日子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2 20:07 1

摘要:这场厮杀背后是资本的豪赌——智元与它石合计融资超25亿元,投资方涵盖腾讯、高瓴、联想等巨头。有投资人评论:“人形机器人是下一个万亿级市场,但窗口期可能只有3年,必须用重金砸出规模壁垒。”

2025年3月,智元机器人第1000台人形机器人下线,估值飙升至150亿元;同期,它石智航以8.6亿元天使轮融资刷新行业纪录。

两家公司的爆发背后,是两位前华为技术骨干的“殊途同归”——彭志辉与陈亦伦。

一位是华为“天才少年”计划顶薪得主,一位是华为自动驾驶系统奠基人。他们从华为出走,却在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掀起巨浪。

这场厮杀背后是资本的豪赌——智元与它石合计融资超25亿元,投资方涵盖腾讯、高瓴、联想等巨头。有投资人评论:“人形机器人是下一个万亿级市场,但窗口期可能只有3年,必须用重金砸出规模壁垒。”

一位业内人士向我们透露:“目前小米、比亚迪等车企也希望用人形机器人替代高危工种,手机厂想将其变为下一代交互终端,而互联网巨头则在争夺AI入口——这场混战可能比智能手机更惨烈,各路资本都在快速寻找优质标的进入。”

从两位领军企业的创始人来看,当下的资本投资,已经从“用脚投票”转向投团队背景的时代。

▍智元机器人与彭志辉

彭志辉(稚晖君)的创业故事充满戏剧性。

2018年,他以201万年薪加入华为,却在2022年放弃高薪,在B站宣布投身机器人创业。一位华为前同事向记者透露:“他离职时,华为内部曾极力挽留,甚至提出独立实验室的承诺,但他更想从0到1做产品。”

彭志辉的坚持很快得到验证:仅1年时间,智元机器人首款产品“远征A1”面世,49个自由度、7km/h步速等参数直接对标特斯拉Optimus。

一位行业分析师评价:“智元的技术路线非常激进,他们试图用AI大模型彻底重构机器人软硬件生态,这在业内极为罕见。”

1993年,彭志辉出生于江西吉安的一个普通家庭。

与同龄的孩子一样,彭志辉热衷于电子产品,但不同的是,彭志辉对这些设备背后的运行原理更感兴趣。这种好奇心与思维习惯,在彭志辉后来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一直陪伴着他。

2015年,彭志辉在电子科技大学完成本科学习后,继续深造攻读研究生学位。

2017年,彭志辉化身为B站UP主“稚晖君”,开始在网络上发布各种科技类视频,并逐渐走红。

2018年,彭志辉顺利完成研究生学业,随后步入职场。

在本科和研究生的学习期间,彭志辉参加了大大小小各种类型的比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飞思卡尔大学生智能车竞赛等等,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被同学称为“竞赛狂魔”

2018年,彭志辉在众多Offer中选择加入OPPO研究院。

2020年,彭志辉正式与华为接洽,参加了华为“天才少年”计划的面试,经过七轮面试,彭志辉凭借其卓越的能力和专业知识,以最高档年薪201万元加入华为,从事昇腾AI芯片和AI算法相关研究工作。

2022年底,彭志辉离开华为,踏上创业之路。

这一决定,是他自己在B站平台上向自己的粉丝们公布的,此时的“稚晖君”已拥有百万粉丝。

彭志辉在这条动态中写道:“接下来我会开启一段新的事业,去做更有挑战的事情,不是因为我们已经有把握把它做好,而是因为,这件事是我一直以来的热爱和梦想。

面对工资丰厚且稳定的工作,彭志辉仍然选择坚持热爱与梦想。如今,已过去将近三年的时间。

彭志辉的创业并非一时兴起。在华为期间,他主导的昇腾AI芯片算法优化项目,为人形机器人的感知与决策系统埋下技术伏笔。

一位华为昇腾部门前同事向记者透露:“他当时就提出‘AI驱动硬件’的构想,但华为业务重心在云计算,内部资源难以倾斜。”

离职后,彭志辉迅速组建了一支“极客联盟”,2023年2月,彭志辉创立了机器人品牌智元机器人(AGIBOT),旨在打造一家致力于以AI+机器人的融合创新,打造世界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及应用生态的创新企业。

2023年初,团队在深圳高交会上展示了一台“能倒咖啡”的双臂机器人原型机,尽管动作笨拙,却吸引了腾讯战投部的注意

“腾讯投委会只用了两周就决定领投,”一位接近交易的人士透露,“他们看中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彭志辉的技术背景,以及用AI大模型颠覆传统机器人研发的野心。”

智元机器人总部位于上海,现有上海、北京两个研发中心,以及上海临港的生产制造基地。公司通过融合AI大模型软件技术(具身智能)、机器人硬件技术,实现机器人自主化、通用化,为工业、商业、家庭场景提供通用人形机器人产品。

鲜为人知的是,彭志辉最初那条视频的拍摄地正是智元机器人的首个“车库实验室”——上海浦东某创业园区的一间30平米办公室。一位早期团队成员回忆:“当时屋里堆满了机械臂、3D打印机和电路板,彭老师(彭志辉)经常通宵调试代码,累了就睡在行军床上。”

2023年8月,智元机器人发布第一代通用型具身智能机器人——远征A1。

这款产品不仅在形态上与人类相似,身高175厘米,重量55千克,最高步速可达7km/h,全身拥有49个自由度,整机承重80千克,单臂最大负载5千克。

2023年8月,智元发布远征A1时,行业最震惊的不是其49个自由度,而是其“全链路AI化”的研发模式。传统机器人开发需编写数十万行控制代码,而智元通过自研的AgiBot大模型,将代码生成效率提升近一倍。

“我们当时训练模型用了20万小时机器人运动数据,包括网络上的开源视频和工厂实拍画面,”一位公司内部人士表示,“现在只需输入‘平稳上下楼梯’,模型会自动生成关节扭矩参数和步态算法。”

这种激进策略也伴随风险。有消息称,2024年6月,首批远征A1交付某工厂测试时曾出现机器人滑倒等状况。彭志辉带队驻厂两周,最终通过算法优化解决了问题。“那次教训让我们意识到,AI不是万能药,必须与物理世界的复杂性共存。”相关人士解释。

彭志辉的B站账号“稚晖君”成为智元特殊的“创新引擎”。2024年,他发起“人形机器人共创计划”,邀请粉丝提交应用场景创意。一名大学生设计的“图书馆书籍整理机器人”方案曾被采纳,“我们收到超条建议,甚至有人帮我们优化了关节散热设计,”彭志辉在采访中笑道,“这可能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开发社区。”

尽管离开华为,彭志辉仍保留了“狼性”作风。智元内部推行“三三制”研发节奏——3个月完成原型、3个月测试迭代、3个月量产准备。

一位供应商透露:“他们要求电机供应商每周迭代一次样品,逼得我们生产线24小时连轴转。”

2024年8月,智元机器人在“智元远征 商用启航” 年度新品发布会上,发布“远征”与“灵犀”两大系列共五款商用人形机器人新品,包括远征A2、远征A2-W、远征A2-Max、灵犀X1及灵犀X1-W。

这种速度让智元在2025年率先突破成本瓶颈。2025年1月,智元机器人宣布量产的第1000台通用具身机器人正式下线,其中包括731台双足人形机器人(远征A2/灵犀X1)和269台轮式通用机器人(远征A2-D/A2-W)。

一位产业人士坦言:“现在比拼的不是技术炫酷,而是谁能率先突破成本阈值。量产就成为必然”

消息人士表明,其PowerFlow关节模组采用“铸铝+塑料”混合结构,成本相较同行大幅降低。“如果特斯拉是机器人界的苹果,他们想成为机器人界的小米。”相关供应商表示。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彭志辉这位“前华员工”,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智元机器人)的法定代表人于近日变更为邓泰华。

邓泰华同样拥有“华为背景”,他曾任华为公司副总裁及计算产品线总裁,现在则担任智元机器人的董事长兼CEO。

▍它石智航与陈亦伦

它石智航作为一家初创公司,能够创下中国具身智能行业天使轮最大融资额纪录,已说明其潜力。

与彭志辉的极客形象不同,陈亦伦的转型更具战略色彩

作为华为首代自动驾驶系统CTO,他主导的ADS系统曾为问界M7等车型奠定技术基础。2022年离开华为后,陈亦伦选择了一条更艰险的路——具身智能。加入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AIR),任智能机器人方向的首席专家。

一位投资人对我们透露:“自动驾驶与具身智能在感知、决策层有高度共通性,陈亦伦的跨界实则是技术能力的平移。”

目前,它石智航是行业内为数不多的同时具备具身智能大模型能力、本体研发能力和软硬一体产品量产能力的公司。

它石智航的“Human-Centric数据引擎”正是这一能力的体现。Human-Centric搭载具身数据引擎,意味着可实现真实世界具身数据获取能力的跨越式突破。

据内部人士透露,该引擎已实现单日超10万条真实场景数据的自动化采集,效率是行业平均水平的3倍。“陈亦伦团队在华为积累的工程化经验,让他们在数据闭环上远超同行。”该人士称。

同时,它石智航还在行业内首创空间感知与推理决策一体化具身大模型,通过打造数据驱动、可泛化的通用物理世界智能系统,加速了具身智能技术发展的GPT时刻。

它石智航的创始人兼CEO陈亦伦表示,公司的使命是以物理世界的AI和通用机器人技术为核心,构建可信赖的超级具身智能系统,让高性能AI规模化地融入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活中。

“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具身智能将成为全球产业升级的关键引擎,而它石智航的技术架构使其能持续突破物理世界的智能化边界,探索具身智能的无限潜力。”投资人解释道。

除了陈亦伦,它石智航创始人团队中的首席科学家丁文超,同样在华为工作过。

2020年,丁文超入选华为“天才少年”项目,在华为担任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研究科学家和技术负责人。2023年,丁文超离开华为加入复旦大学,担任复旦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青年研究员,并打造了复旦大学首个人形机器人。

▍结语与未来

人形机器人领域正变得日益炙手可热,彭志辉、邓泰华、陈亦伦、丁文超等越来越多的顶尖人才投入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怀抱,证明这一颇具前景产业不仅吸引了众多科研工作者的注意,也引起了投资者的浓厚兴趣。

行业同样正面临路线分野。例如智元选择“AI重构硬件”,其自研的PowerFlow关节模组与AgiBot仿真框架,试图通过算法优化降低硬件成本;它石则押注“数据定义智能”,通过空间感知大模型与低成本数采机器人X1-W,构建物理世界的数据飞轮。

两家顶级公司的崛起,离不开华为系人才的聚集,这变向证明了华为对优质人才的虹吸以及孵化能力。

“华为系创业者最大的优势是系统工程能力,”一位投资人表示,“他们擅于将复杂技术拆解为可量产的模块,这正是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工厂的关键。”

从华为出走的彭志辉、陈亦伦们,正试图用“华为基因”颠覆人形机器人行业:顶级人才密度、软硬一体化能力、极限成本控制。他们的对手不仅是波士顿动力、特斯拉,更是时间与资本的赛跑。

正如彭志辉在B站动态中所写:“机器人不应是实验室的展品,而是每个人触手可及的伙伴。”这场始于华为的远征,或许将为中国科技行业开启一个全新的“具身智能时代”。

来源:人形机器人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