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十一位平均年龄已逾八十的长阳土家族老作家,以饱蘸生命墨汁的笔触,在《长阳人文学社》的平台上齐放异彩时,我们见证的不仅是一次文学集结,更是一部活着的民族精神史诗。
——"长阳十一老"作家的文化之光
★砚山行★
当十一位平均年龄已逾八十的长阳土家族老作家,以饱蘸生命墨汁的笔触,在《长阳人文学社》的平台上齐放异彩时,我们见证的不仅是一次文学集结,更是一部活着的民族精神史诗。
这些皓首老者手持笔杆,仿佛握着世代相传的农具,在纸上默默深耕。他们描绘清江的水波,采撷土家人世代唱响的山歌,刻画村庄里的日常烟火。纸页摊开,便铺展开一片文字的梯田,上面长满了土家祖先的灵魂记忆与山水的呼吸气息——寥寥文字,竟是穿越时空的舟船,负载了整个民族深沉幽邃的乡愁。
岁月无情,白发愈增,可这些“长阳十一老"作家,他们的眼神依然清澈如初秋的清江⽔,他们的作品依然如青春般激情似⽕。杨发兴《桑榆咏》中的高唱期颐五句谣,覃守宪《孤寂空巢十二月》的低徊吟叹,周后全笔下《夕阳恋一瞥》的温情洞察,宋兴宏《渺忆读小学》的童真回溯……陈育阶的古风古韵,萧国松恢弘的巴人叙事,杜祖渭竹枝词中廪君与盐神的亘古回响,吳昌先律诗的气韵恢宏,覃章林对二十四节气的诗意礼赞,覃万德饱含家国情怀的诗联一组,胡德声记叙老县委大院的散文花萃。——这十一位长阳老作家以其光彩照人的作品为秀美清江平添壮丽色彩,为土家文化传承谱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老作家们恰如清江岸畔的十一棵不老青松,在时光风雨中愈显苍劲。
透过“十一老"作家的文字,我仿佛看见他们佝偻的脊背里,依然挺立着一股难以折断的风骨。生命终归会消逝,然而精神却将生根发芽在文字之中;衰老不过是自然流转的篇章,但其中流淌的爱与坚守,却岁岁年年,凭坚韧穿透了时间与遗忘的厚壳。
◎其坚守,令人肃然起敬。在信息洪流与快节奏的当下,“十一老"作家们以惊人的毅力深耕文字,将毕生积淀融入独特的土家文体。覃守宪笔下的“空巢”之叹,不仅是个人晚境的孤寂素描,更是乡村变迁的时代切片,其真实与深刻令人动容。萧国松长篇叙事诗对“老巴子”传奇的倾情重构,杜祖渭二十首竹枝词对廪君传说的娓娓吟唱,皆是穿透岁月尘埃、执着打捞民族集体记忆的精神壮举。他们皓首穷经的姿态,本身就是对浮躁时代最沉静的叩响与最深情的守望。
◎其传承,闪耀智慧光芒。他们并非泥古不化的“活化石”,而是深谙文化生命力的智者。宋兴宏以童稚视角激活旧日记忆,覃章林用古老的竹枝词吟咏指导农事的二十四节气,吳昌先的律诗在严谨格律中抒写时代心绪——皆是以国学精髓为根脉,以土家生活为沃土,自然生长出的文学之花。这印证了陈育阶古诗词中蕴含的哲思:真正的传承绝非机械复制,而是让古老基因在当代土壤中焕发新生。他们以毕生实践昭示:文化之树,唯深扎传统根基、广汲生活源泉,方能在时代风雨中枝繁叶茂。
此情此景,予后辈无尽启迪:
◎根基之思:凌空蹈虚终非长久之计,唯有如"十一老"作家们那般,将个体生命深植于民族文化的厚土与生活的烟火人间,方能获得不竭的创作源泉与精神定力。他们的笔从未离开养育他们的清江山水与土家山寨。
◎真实之力:覃守宪直面“空巢”的孤寂,周后全凝视“夕阳”的温暖——无不源于对生活的真诚体察。后辈当领悟,唯有忠于真实、扎根地气的表达,其文字才有直抵人心的力量与穿越时间的可能。
◎使命之承:“十一老"作家们辛勤笔耕,堪称长阳土家族文学史上一部生动的“行动宣言”。文化传承的重担已悄然传递。年轻一代当自觉肩负使命,不仅学习其传统国学语言文字艺术,更应秉承其守护中华文化精神,成为新时代土家文脉乃至中华文明的“接棒人”与“续火者”。
"十一老"作家以生命晚霞点亮的文化星火,其意义远超文学本身。他们站立的地方,俨然已成为一座座活态文化碑林。他们矍铄的身影丈量出文化传承的深度,斑驳的手纹拓印着民族记忆的年轮。他们的存在本身便是启示:有些拓荒无需开疆裂土,而是在精神荒原上固执地守护最后一盏灯,让消逝的事物在火光中重获轮廓与温度。他们用苍劲的笔触刻下真理:文化传承非博物馆中的标本封存,而是代代不息的心灵接力与创新融合。这簇由清江之滨升起的星光,不仅照亮了土家文化的璀璨过往,更以其坚韧与智慧,为所有寻路的后辈,指明了守护精神家园的永恒航标——唯有深爱这片土地,方能书写出属于这个民族的不朽篇章。
【作者自述】砚田耕老,霜丝映雪。偶吐歪诗,闲弄拙文。自吟自赏,笑对斜阳。不求闻达,但得心静。安度黄昏,乐在平常。
发布编辑/正能量李光友
来源:贡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