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有网友惊异地发现,秦始皇与光武帝的容貌竟有着惊人的相似。仔细端详,除去胡须造型的差异,两人的脸型、鼻子以及眉毛,宛如出自同一模子,恰似现代技术下的复制粘贴。
曾有网友惊异地发现,秦始皇与光武帝的容貌竟有着惊人的相似。仔细端详,除去胡须造型的差异,两人的脸型、鼻子以及眉毛,宛如出自同一模子,恰似现代技术下的复制粘贴。
这般相似,不禁令人遐想,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帝王之相?
与此同时,关于朱元璋的真实颜值,也掀起了一番热议。原来,他并非如流传那般是鞋拔子脸且满脸麻子。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小学课本里的李时珍画像,竟是画家参照自己岳父的模样绘制而成,如此真相,着实颠覆大众认知。
事实上,众多流传至今的古人画像,多源自明代的一部百科全书——《三才图会》。这部巨著由王圻、王思义父子精心纂集。
然而,编纂工作任务艰巨,加之对古人真实长相缺乏确切认知,父子俩想出了一种“批量生产”的独特画法:
他们以相似的人脸模板为基础,巧妙搭配不同时代的服饰装束,就这样,上百幅古人画像应运而生。
从本质上讲,这种方式与现代的AI换脸技术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古人已逝,自然无法跳出来反驳。
而在这画像界的众多“受害者”中,朱元璋无疑是极为典型的一位。提及朱元璋,多数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便是那张鞋拔子脸搭配满脸麻子的丑陋帝王形象。
但翻开《明史・太祖本纪》,对他的外貌描述却是“姿貌雄伟,奇骨灌顶”,如此表述,分明展现出一位气质非凡的帝王形象,与流传画像中的模样大相径庭。
明代文人张翰在《松窗梦语》中回忆,自己所见到的朱元璋“眉秀目炬,鼻直唇长,面如满月”,与民间所传的奇异相貌截然不同,全然不符后来画像中的鞋拔子脸形象。
那么,这一巨大差异究竟该归咎于谁呢?
在明朝,99.99%的民众根本无缘得见朱元璋本人,其形象主要由儿子明成祖朱棣掌控。朱棣为了神化父亲,多次对《明太祖实录》进行修改,着重强调朱元璋出生时天降异象,骨骼清奇,尽显尊贵之相。
与此同时,朱棣的宠臣、著名相士袁忠彻在《古今识鉴》中给出了“天地相朝”的描述,称朱元璋额头和下巴格外突出,这无疑为鞋拔子脸形象的传播提供了助力。
于是,在百姓的无限想象中,朱元璋的长相愈发夸张,最终演变成如今大众所熟知的鞋拔子加麻子脸的版本。
值得注意的是,朱元璋后代朱棣、朱瞻基、朱祁镇的画像中,均未出现这一奇特特征,由此可见,从基因角度来看,朱元璋并非那般丑陋,真正的他或许是一位面如满月的帅大叔。
其实,并非只有朱元璋的画像存在偏差。在古代,画像往往带有浓厚的政治属性。
古人将帝王画像悬挂于宫殿宗庙进行供奉,画师们自然不敢肆意妄为。但这并不意味着画像就等同于真实写照,恰恰相反,这些画像大多经过了美颜或丑化处理。
例如,一统天下的帝王在画家笔下,多呈现出威武霸气、龙行虎步的形象,仿若天降神人;而亡国之君则常常被描绘得猥琐不堪、萎靡不振,尽显昏庸无道之态。
不过,历史上也有例外,雍正皇帝便是其中之一。
雍正不仅是一位勤勉的帝王,还是个热衷于cosplay的“玩家”。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雍正行乐图》,堪称古代版的最强“P图秀”。
在这些画作中,雍正一会儿cos成寂寞的苏轼,站在山间,提笔在山石上写诗;一会儿又化身农夫,敞开衣襟坐在河边洗脚。
一会儿打扮成喇嘛,在洞穴中打坐修行;甚至还穿上西洋武士的服装,戴着假发,身披长袍,手持钢叉与老虎大战。
这些画像与其说是帝王画像,不如说是雍正的cos大赏。
实际上,这些画像更多的是雍正的精神寄托:由于政务繁忙,他根本无暇浪迹天涯,体验渔樵耕读的生活,只能借助画师的画笔,实现自己的“云体验”。
不仅帝王画像如此,课本上的名人画像也多有不实之处。以杜甫画像为例,人们以为看到的是杜甫,实则是画家蒋兆和本人。
当年蒋兆和受邀绘制杜甫画像,然而他查阅大量古籍,却未能找到关于杜甫详细外貌的描述,无奈之下,只好参照自己的模样画出了杜甫。
此外,蒋兆和还是周总理钦点的人物画像大师。1952年,莫斯科大学计划为世界科学家拼贴画像,中国方面决定提供李时珍和祖冲之的形象。
蒋兆和在看到史料中对李时珍的描述后,发现与自己的岳父颇为相似,于是便以岳父为模板,为李时珍“整了个脸”。
至于祖冲之的画像,他干脆借用了著名地理学家竺可桢的面容。由此可见,如今我们看到的古人画像,极有可能是以画家本人或其亲友为原型创作的。
总之,画像并非照片,它是带有滤镜和政治修饰的艺术作品。
所以,下次当我们看到某位历史人物的画像时,不妨多留个问号:这真的是他吗?
来源:神经外科周医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