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倒好,真到了外地打工,七月十五连个烧纸的阳台都没有,才忽然明白:怕的不是鬼,是想家。
“七月半,鬼乱窜。
”
小时候一听这句,头皮发麻,晚上连厕所都不敢去。
如今倒好,真到了外地打工,七月十五连个烧纸的阳台都没有,才忽然明白:怕的不是鬼,是想家。
地铁里刷到一条视频,河北老姐蹲在出租屋门口,拿一次性饭盒当香炉,插三根香烟,边哭边念“妈,我回不去”。
评论区有人骂“迷信”,立马被怼:“你懂啥,这叫移动祠堂。
”
一句话把人看乐了,也看酸了——原来乡愁能逼出民间智慧。
烧不烧纸,其实不重要。
重要的是得找个出口,把堵在喉咙里的那句“我挺好的”放出去。
有人写朋友圈,仅自己可见;有人给旧手机号发微信,显示已送达;还有人带娃去河边漂盏荷花灯,顺流而下的那点光,比烟灰轻,却比高铁快,一夜就能飘到老家村口。
环保大队不让点火?
那就把元宝折成纸飞机,对准月亮扔,反正法律管不到天空。
实在没时间,打开电子祭祀小程序,点一柱3D香,两块钱,还附赠一首《大悲咒》BGM,赛博超度,功德照样+1。
别笑,台湾青年就是这么干的,水灯节照样人山人海,手机闪光灯替代蜡烛,河面像打翻的银河,亡灵导航零误差。
日本那边更卷,盂兰盆节直接放一周假,打工人全员返乡,机场比春运还恐怖。
京都人把祖先名字写在灯笼上,家家户户门口点灯,一条街望过去,像给死人开的演唱会。
韩国妹子干脆把仪式拍成vlog,贡品是星巴克月饼,播放量百万,弹幕一排“妈妈我爱你”。
你看,文化这玩意,一旦放下“必须怎样”的包袱,活得更欢实。
说回国内,最近小区楼下悄悄多了个“时光邮筒”,志愿者发信纸,写下给亡者的话,统一焚烧发电,既环保又不扰民。
我蹲那儿看了十分钟,发现写最多的不是老人,是穿校服的小孩。
“爷爷,我考上重点班了,你答应的游戏机还作数吗?
”
童言无忌,却最戳心:原来我们长大了,也还是在跟死人讨一个肯定。
所以啊,别再问中元节是不是陋习。
真正的陋习,是把想念憋成内伤,还假装自己很忙。
只要还记得那个人的可乐要去冰、饺子要掐花边,就算仪式只是睡前默念一句“今天我没被生活打败”,这节日就没失传。
鬼门关一年只开一晚,但心里的门,随时都能点灯。
来源:异世独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