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25年2月以来,鄂州网友“老班长”在证据不确凿的情况下,也未深入调查核实,主观臆断先后炮轰当地的煤气罐存在质量、五丈港污染、教育乱收费等问题,有网友评论称其沽名钓誉,四处散布不当言论,引起社会关注拉仇恨,造成群众与行政机关形成对立面,社会影响恶劣。
编者按:
自2025年2月以来,鄂州网友“老班长”在证据不确凿的情况下,也未深入调查核实,主观臆断先后炮轰当地的煤气罐存在质量、五丈港污染、教育乱收费等问题,有网友评论称其沽名钓誉,四处散布不当言论,引起社会关注拉仇恨,造成群众与行政机关形成对立面,社会影响恶劣。
老班长,以“正义”自居,不仅对当地政府部门予以攻击,还先后对当地影响力自媒体《洋澜湖知事》公众号、《今日印象》抖音号发起语言攻击,明示或暗示自媒体充当官方的喉舌,其不知发布的视频大部分存在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的行为,让不明真相的群众跟风围观吃瓜。
老班长若能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反映问题,都是法律赋予的言论自由,但其违背客观事实,抓住社会的痛点问题无限放大,声称《今日印象》抖音号是别人充值买流量,而自己则是平台推荐的流量。他采取这种贬低同行,提高自己的行为,收割着一波一波的流量,将自己推向自以为是的深渊,不可自拨。
2025年4月1日,抖音用户"老班长"发布的一则视频犹如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鄂州本地掀起轩然大波。视频中,这位以"正义"自居的网民,点评湖北今日传媒集团旗下《今日印象》抖音号为学校“违规”收费行为站台。视频发布后迅速引起不明真相的网友关注,更让这场舆论战呈现出令人不安的撕裂感。
一、舆论场中的"罗生门"
这场风波的导火索源于3月27日《今日印象》抖音号发布《鄂州老班长剑指新民街小学乱象》视频。而在当日,网友“老班长”发布视频,他以激昂的语调揭露学校强制学生购买统一样式雨衣的"敛财行为"。
4月1日,网友“老班长”将矛头转向鄂州当地影响力自媒体《今日印象》,称其在4月1日发布的《鄂州家长称东方红小学征订校服自愿且价格公道合理》报道存在"选择性失明",暗示媒体与校方存在利益输送。
然而,《今日印象》运营小编称,东方红小学学生家长周星星(化名)明确表示"330元的小西服包含三件套,360元的冲锋衣包含五件套,质量非常满意"。这种信息差的存在,暴露出短视频时代"片面真相"传播的巨大风险。正如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李明所言:"15秒的短视频可以轻易塑造一个'受害者'形象,但媒体的深度调查往往需要数月时间。"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舆论风暴中,洋澜湖知事平台亦被卷入指控漩涡——有网友在抖音公开质疑其"在煤气问题、五丈港排污、教育乱象等民生议题上集体失声,反而成为攻击监督者的喉舌"。
据该平台2024年6月发布的《师恩难忘》一文显示,其曾为已故书法家范福珍的公益事迹发声,但在南塔小学事件中却被质疑"删除负面视频、充当资本马前卒"。这种立场的矛盾性,折射出区域自媒体在流量与责任间的艰难平衡。
二、法律边界的模糊地带
"老班长"在视频中频繁使用毫无事实依据的抹黑言论行为,已触及《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关于"公然侮辱他人"的法律红线。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律师指出:"即使未指名道姓,但若通过特定指向性描述使公众能够推断出被指控对象,仍可能构成名誉侵权。
这种"以正义之名"的舆论审判,正在消解法治社会的根基。正如最高人民法院在2024年工作报告中强调的:"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任何公民在行使监督权利时,都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目前,《今日印象》运营小编明确表示保留权利,而洋澜湖知事平台负责人也在接受访谈时透露:"我们将对恶意造谣者采取法律行动,维护媒体公信力。"
三、媒体公信力的现代困境
《今日印象》作为深耕鄂州本地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新锐自媒体品牌,其社会公信力建立在"用事实说话"的专业操守之上。该账号运营小编周星星在接受访谈时表示,《今日印象》抖音号自2023年2月上线运营以来,坚持以“有责任、有力量、有良知、有温度”作为己任,紧扣社会民生问题,发布了很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与赞扬。作为鄂州本地有影响力的自媒体之一,发布视频作品时均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让证据说话让别人无话可说。这种专业素养积累,在"老班长"的短视频中完全找不到。
中国记协2025年媒体公信力调查报告显示,65%的受访者表示"更相信短视频平台的即时爆料",而仅有32%的人选择"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这种认知转变,正在倒逼媒体行业进行深刻变革。上海广播电视台总编室主任张婕坦言:"我们需要在保持专业深度的同时,探索更贴近受众的传播方式,否则就会陷入'做得越多,错得越多'的怪圈。"
而洋澜湖知事平台的遭遇,则反映出新兴自媒体的生存困境。该平台曾因曝光凤凰山庄法拍事件(2024年8月)、爱予家房产中介押金纠纷(2025年3月)等民生问题赢得关注,但在涉及敏感议题时却常陷入"沉默"或"立场摇摆"的争议。这种"选择性发声"的策略,既可能出于社会责任的考量,也可能源于对舆论风险的规避。
四、社会信任的重建之路
网友“老班长”在2025年2月,以超强的频率持续发布关于鄂州煤气罐“乱象”问题,他在没有确凿的证据情况下,就罔称鄂州的煤气罐存在“缺斤少两”的问题,引发社会公众对煤气罐质量的担忧,煽动群众与政府机关之间形成对立面,扰乱社会的公共秩序。
而在2025年3月28日,鄂州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鄂州抽检的煤气罐并未发现“缺斤少两”的问题。由此可见,网友“老班长”在社会上存在广泛散布不实言论、造谣的嫌疑。
此后,网友“老班长”又深夜探访鄂州五丈港,宣称有企业偷偷排放污水,引起大量网友围观吃瓜,评论如潮。次日,鄂州市环保部门闻风而动紧急对水质予以检测,未发现附近有企业偷排废水的迹象。
连日来,网友“老班长”又将矛头指向弱势群体的教育,先后在没有深入调查的情况下,对南塔小学开展晚托收费、新民街小学要求统一购买雨衣、东方红小学购买“高价”校服的事情,作出片面性错误的评价,将家长拉向学校的对立面。
值得深思的是,在这场持续一周的教育舆论风波中,真正受到伤害的,是公众对教育公平的信任,是《今日印象》、《洋澜湖知事》等良知自媒体坚守真相的勇气,更是整个社会理性对话的空间。
当我们在抖音上为"老班长"的"义举"点赞时,或许更应该记住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警示:"未经省察的正义,往往比明目张胆的邪恶更危险。"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每一次点击、每一条评论,都在塑造着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唯有让事实跑赢情绪,让理性战胜偏见,才能避免"正义"沦为新的暴力工具。
对于《今日印象》与《洋澜湖知事》平台而言,法律维权既是对自身权益的捍卫,也是对网络谣言的有力回击。而对于公众来说,在信息真伪难辨的当下,更需要保持清醒的判断力,真正的监督应当建立在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基石上,而非个人情绪的肆意宣泄。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共同守护一个健康、理性的舆论空间。
来源:今日网湖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