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昆仑关大捷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中国军队击败了日军素有“钢军”“陆军之花”之称的板垣师团,重创该师团第21旅团,击毙旅团长中村正雄以下85%的军官,全旅团死亡4000余人,这样的损失在之前的战争中是不可想象的。
在1939年12月爆发的昆仑关战役中,中国军队取得昆仑关大捷,一举收复南宁门户昆仑关。
昆仑关大捷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中国军队击败了日军素有“钢军”“陆军之花”之称的板垣师团,重创该师团第21旅团,击毙旅团长中村正雄以下85%的军官,全旅团死亡4000余人,这样的损失在之前的战争中是不可想象的。
中村正雄这个人不简单,此人是少将军衔,打仗十分强硬,自进入中国后就战功赫赫,却在昆仑关前折戟沉沙,阵亡前曾头部和胸腹中弹,内脏都流出来了,即便受伤依然坚持指挥战斗,后来在做手术时被炮弹击中营房,手术医生刚刚剖开他的腹腔就炸死,他则被埋进废墟,在痛苦中挣扎了将近一天才死掉。
中村正雄死后,杜聿明为其修建坟墓,还立了一块块墓碑,上面写着这样几个大字:
昆仑关战役阵亡日本第五师团少将中村正雄之墓
当时,很多人不理解杜聿明为何要给日寇将领中村正雄修墓立碑,事后人们才发现他真高明,他的用意之深远,让人肃然起敬。
日军在实施侵华战争的过程中,思路还是很清晰的,认为要想消灭中国军队,就必须切断交通补给线。
所以,日军占领了武汉,切断了连通南北的粤汉铁路、平汉铁路及公路;又占领了广州,控制了华南沿海。
如此,中国就只能依靠广西至越南海防这条线了,这是当时中国对外贸易及国际援助抵达中国的唯一通道。
为了彻底切断中国军队的补给线,日军先出兵攻占南宁,然后往北推进,继而攻占昆仑关,他们自信地认为,只要守住昆仑关,切断这条最后的交通线,中国军队将丧失抵抗能力。
为了保住中国最后一条海外补给线,中国必须夺回昆仑关,当时蒋介石的决心很大,中国军人的抗战意志也很强,注定这场仗将十分惨烈。
其实,日本在昆仑关的兵力并不算多,当时进攻广西的主要是板垣师团,而夺取昆仑关的正是中村正雄率领的第21旅团,昆仑关拿下后,他率部返回南宁与师团长今村均汇合,只留下第四十二联队第二大队大队长松木总三郎少佐留守。
昆仑关的地势其实谈不上险要,附近并没有崇山峻岭,而它之所以被称之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因为它扼守着山下唯一一条公路,想要夺取南宁,就必须拿下昆仑关。
1939年12月17日拂晓,杜聿明率第五军进攻昆仑关,他让荣一师和第200师担任正面主攻任务,新编第22师则负责进攻盘踞的五塘、六塘的日军,同时堵截来援之日军。
在轻重武器的掩护下,第五军当天就夺取了昆仑关,松木总三郎狼狈逃窜。
中村正雄
昆仑关失守后,中村正雄感到非常着急,连忙派遣第21联队联队长三木吉之助大佐率步兵、炮兵和骑兵千余人支援,结果在半路上遭到荣一师阻击,部队损失过半,余部则侥幸进入昆仑关。
今村均得知消息后,感到非常气愤,下令中村正雄必须夺回昆仑关,中村正雄无奈之下只得亲自带着两个大队1000余人增援昆仑关。
不过,中村正雄出发前,在日军飞机的协助下,松木总三郎已经夺回了昆仑关,但他的兵力十分有限,且物资匮乏、食物短缺,无法长时间防守,所以增援行动并不能就此停止。
中村正雄此前还为夺取昆仑关而沾沾自喜,一旦昆仑关彻底被中国军队拿回,他将颜面扫地,所以他此次出征,发誓一定要守住昆仑关。
当中村正雄率部抵达六塘时,遇到了邱清泉率领的新编第22师,尽管有炮兵和骑兵掩护,但邱清泉也派出了坦克部队,在整整两天时间里,日军竟然无法前进一步。
然而,国军各部队惯于保存实力、相互推诿,邱清泉竟然主动撤出战斗,导致中村正雄得以继续向昆仑关进发。
恰在此时,白崇禧负责的高峰隘也被日军夺回,蒋介石对此感到很生气,便下达了一条严令:
前方各部队与炮兵等,如有不积极努力进攻,或不能如限期达成任务者,应即以畏敌论罪,就地处置可也。
白崇禧和杜聿明也传令不得后撤一步,敢违军令者杀,众将只得听令。
12月22日,中村正雄抵达七塘,在七塘向八塘进发途中,再次遭到了阻击,部队寸步难进。
与此同时,今村均派去的其他援军也都被堵截在半路上,昆仑关守将则给中村正雄发去电报,说黄昏前如果援军无法抵达,那么昆仑关第一防线将崩溃。
接到这份电报时,中村正雄着急万分,压力倍增,情急之下,他决定率剩余的700余人发起突击,好不容易冲出去了,结果又在苏圩附近遭到了军桂系第31军188师的阻击。
昆仑关战役战至12月23日上午,敌我伤亡都很严重,战况空前惨烈,正面进攻的第200师伤亡两千余人,师长戴安澜亲自带队冲击,与敌人展开肉搏战,一路斩草开路、切断铁丝网,向昆仑关的最后一道大门界首发起冲击。
但日军在界首的防御十分严密,上下两层火力点交错射击,两侧还有坚固的堡垒,导致第200师寸步难进。
就在昆仑关前激战正酣时,中村正雄却受伤了,他在带队发起进攻时,一颗子弹打穿他的左脸,顿时鲜血直流。
要说这中村正雄也够顽强的,让队医给自己简单包扎之后,就带队继续抄山村小道前进,于12月24日上午抵达九塘西侧的草地,距离昆仑关只有三四公里了。
当时,防守九塘的是荣一师郑庭笈第三团和第200师第600团第1营,驻扎在居高临下的一处山坡上,可以俯瞰山下的公路及周边,视野比较开阔。
中村正雄率部抵达九塘西侧时,正好被郑庭笈发现,郑庭笈不动声色,密切关注日军动向。
不久,中村正雄从后方抵达前线督战,召集众军官在草地上开军事会议,商讨下一步行动,就在他布置战术时,郑庭笈开始了进攻。
原来,郑庭笈用望远镜观察到日军军官正在开会,认为这是个进攻的大好时机,便下令炮兵瞄准开炮,轻重机枪则密集扫射。
中村正雄正在训话时,一颗炮弹突然打来,当场打死好几名军官,他本人也被炸伤,当他准备起身跑到隐蔽处时,一颗重机枪射出的子弹从他的左胸贯穿到腹部,顿时鲜血直流,他的肠子都流了出来,肝脏也露了出来,当场昏死过去。
遭遇此次袭击后,中村正雄虽然没有死,但被医护人员抬走救治,无法继续指挥战斗,而第21旅团则死亡了大量军官,士兵们都陷入混乱之中。
很快,今村均就得知了这一消息,无奈之下他只得用飞机空投军官来指挥战斗,但中国军队的进攻十分猛烈,只能被动防御。
由于中村正雄的伤势太重,军医不得不立即给他做手术,在一处临时搭建的营帐内,一场战地手术开始了,营帐外炮火连天,营帐内医生护士紧张万分,有人在准备器材,有人在给中村正雄注射药物,营帐外还有几个士兵放哨。
手术一直持续到晚上,由于天太黑了,所以中国军队的进攻已经停止,第21旅团得到了难得的休息机会。
为了方便做手术,医生让人点了几盏灯,然后将门窗关闭,避免别人察觉。
郑庭笈
然而,郑庭笈却没有休息,他一直在用望远镜观察日军的动向,突然发现日军阵地一处营房有微弱的灯光闪出,他知道那里有日军,而且极有可能是军官的住所,便下令炮兵瞄准,对着营房开了一炮。
当时,医生刚刚打开中村正雄的胸腔,手术处在最关键的时刻,一颗炮弹突然从房顶落下,落地爆炸之后将医生、护士等多人炸死,中村正雄如果就这样死掉,也算是一种解脱,但炸弹没有炸到他,而是将营房给炸塌了,他被埋到了废墟里。
当时,第21旅团群龙无首,加之爆炸发生在晚上,日军都不敢开灯,又见营帐内没有动静,误以为中村正雄已经阵亡,便没有实施救援,而是四散防守,防止中国军队再次进攻。
中村正雄手术前打了麻药,原本是无意识的,当药劲逐渐消散,他开始恢复意识,却发现四周乌漆麻黑,自己腹部疼痛不止,他想叫人救他,却根本发不出声,只能躺在废墟里等死,忍受伤痛的折磨。
到了25日凌晨5时许,中村正雄最终因为伤口感染及器官衰竭而死,天亮后才被士兵发现。
就这样,中村正雄以一种憋屈的方式死在了昆仑关前,当初他夺取昆仑关时有多威风,死时就有多凄惨。
中村正雄死后,第21旅团士气低落,在九塘的进攻基本陷入停顿,无法再救援昆仑关了。
不久,在日军飞机的掩护下,第21旅团余部突围而出,回到了南宁,而进攻昆仑关的中国军队则改变策略,集中优势兵力发起总攻,在付出了巨大伤亡之后,于12月31日收复昆仑关。
昆仑关战役中,第21旅团损失惨重,死亡4000余人,85%以上的军官伤亡,这是板垣师团历史上最惨痛的失败之一。
昆仑关战役结束后,中国军队在打扫战场时,找到了中村正雄的尸体,还发现了一个日记本,上面写着他战死前写的一段话:
日军第5师第21旅团之所以在日俄战争中有“钢军”称号,那是因为我的顽强战胜了俄国人的顽强。但是,在昆仑关我应该承认,我遇到了一支比俄国军队更顽强的军队。
这位不可一世的日军旅团长,连俄国人都不放在眼里,却被中国军队给打服了。
杜聿明
杜聿明看到中村正雄的日记本后感慨万千,便写下了一首咏怀诗:
北海风迷骑士道,昆仑月葬太和魂。
扶桑万里樱花节,夜雨千家数泪痕。
昆仑关战役中,中国军队虽然取得大捷,却伤亡了一万余人,为了纪念这些抗战英雄,杜聿明在昆仑关修建了“陆军第五军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和昆仑关战役碑亭,蒋介石、白崇禧、陈诚和何应钦等人都有题字。
在纪念塔几百米开外的地方,杜聿明还在此给中村正雄修建了一座墓,并树立了墓碑。
杜聿明为何要这么做,当时许多人认为他是尊重对手,几十年后游客在游览此处时,多数人也是这么认为的,觉得他是一个真正的军人。
但细细研读历史,我们会发现杜聿明用意深远。
原来,中村正雄的坟墓中并无尸骨,其尸骨早就不知所踪,可见杜聿明给他修墓立碑,不是为了纪念他,他作为侵略者,也没什么好纪念了,真正需要纪念的是昆仑关大捷的胜利和阵亡的中国将士。
杜聿明之所以要这么做,真正的意图有二:
首先,抗战进行到1939年,虽然日军想要灭亡中国很难,但中国的抗战形势依然不乐观,此时给中村正雄修墓立碑,既可以展示中国人作为胜利者的胸襟,还可以告诫日本人:你们不在自己的国家欣赏樱花,非要跑来侵略中国,下场只能跟中村正雄一样,如果执迷不悟,“魂归昆仑关,夜雨千家泪”的就不止他一人了!
其次,杜聿明此举也是在用中村正雄的倭冢警示后人勿忘历史,要时刻警惕日本人的野心,不要重蹈覆辙。
可见,杜聿明此举确实高明,他在借用中村正雄之死做文章,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中国军民的抗战信心备受鼓舞。
日本高层在得知中村正雄之死后,追授其为中将,但这无法挽回日本的颓势,此后在桂南的几次战役后均遭失利,被迫撤退到越南北部。
来源:围炉煮酒话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