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的“第一大祭 日”,也是传统节日中唯一的一个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因这天初为节时,禁烟火,只能吃冷食,故被称为“寒食节”。
导读:老话说“寒食不蒸装,要穷姑娘家”!寒食节到了,有女儿的人家别忘了要“蒸装”啊!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清明节的前一日“寒食节”,古称“禁烟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日。是 日,禁烟火,只吃冷食。
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的“第一大祭 日”,也是传统节日中唯一的一个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因这天初为节时,禁烟火,只能吃冷食,故被称为“寒食节”。
在这天禁火冷食是核心习俗,人们将提前准备好的各种冷食,如青团、寒粥、凉面等,在这特殊的日子里,告别烟火烹煮,以一种质朴而又庄重的方式,与传统对话。
不过,在民间还流传着“寒食不蒸装,要穷姑娘家”的说法。那么,这是什么意思呢?“蒸装”指的又是什么呢?下面来看看是怎么说的!
“寒食节”,最初虽然是号称“民间的第一大祭 日”,但却并非是经过官方认可的节日,而是以各家各户的私祭为主。因此,也就并没有什么固定的祭仪和供品。
在唐朝时,寒食节正式成为被官方认可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各家各户单独的私 祭,也转变为上至皇家,下到平民百姓的统一的致祭、添土的扫墓活动。
由于古代的寒食节禁烟火并非只有一日,而是需要三到七日不等。于是各种各样的特色食俗、节俗活动也应时而生,像我们如今寒食节所常见的冷食,凉粥、凉粉、凉面、凉糕、青团和白水蛋等等;展现女子柔美与祈福的“荡秋千”以及男子阳刚之气的“牵勾”祈丰年活动等等。
这里要着重说一下,现在大名鼎鼎的“青团”也叫“清明粿”,最初其实就是用来过寒食节的。
在古代由于寒食期间需要禁烟火,人皆食冷食。古人认为恐会伤及脾胃,于是就需要通过一些活动来活跃气血,养护身体。
而女子受世态所限,社会地位较为低下。不管是在家,还是出嫁以后的待遇都与如今有着天差地别。在古代未婚女子之所以被叫做“闺阁小 姐”,就是因为古人认为女孩子终究是别人家的,所以不能占用自家的土地,要住在阁楼里的闺房才行,而且住进闺房以后也不能随便出门、见外人。
由于寒食节要连续多日的禁火吃冷食,未免自家姑娘受苦,有姑娘的人家要做“蒸装”、送“蒸装”才行。
“蒸装”顾名思义,就是蒸好的馒头和白水蛋,也就是煮鸡蛋。由于,蒸馒头时需要发酵,使面团膨胀变大,这一过程被赋予了“发家致富”之意,象征着新的一年里家庭繁荣兴旺。一些生活富裕的人家,还会在馒头里放上些红枣,来给女儿补充营养。
“白水蛋”,因为便于储存、营养丰富、便于携带的关系而成为寒食节送人的不二之选。
旧历年间,人们在寒食祭祖扫墓之余,往往会取“白水蛋”一枚吃下,并将蛋壳放至于坟墓之上,寓意祈求祖先保佑,接下来能够“脱壳重生”,从新开始。
来源:鱼重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