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代“风水术”首推“地理五诀”,就是“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立向”,这对于封建王朝崇尚家族功业千秋万代的宗族来说,可谓是奉为圭臬,无论是兴土木还是建墓穴,都引以为鉴。
中国龙脉上只埋了3个帝王:一个挖不开,一个不敢挖,一个不能挖
古代“风水术”首推“地理五诀”,就是“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立向”,这对于封建王朝崇尚家族功业千秋万代的宗族来说,可谓是奉为圭臬,无论是兴土木还是建墓穴,都引以为鉴。
而对于九五之尊的帝王来说,觅得龙脉就尤为重要,因为他们自诩真龙天子,自然要将墓穴归于龙脉之上,保佑江山代代相传,后继有人。
而中国龙脉上只埋了3个帝王:一个挖不开,一个不敢挖,一个不能挖,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乾陵,至今仍是唐代十八陵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未被挖掘过的一个帝王合葬墓,埋藏着难以数计的珍宝,和不为人知的隐秘,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为什么这个墓仍然挖不开呢?
首先是选址精巧,唐高宗李治在世时曾派出当时极负盛名的风水大师袁天罡和李淳风,寻找自己寿终正寝后的墓陵归处,两人游历全国,考察了各地的山水风向,最终在陕西梁山选定了一块鞍部,意为富贵之地。
随后李治在世时曾下令要将生前心爱之物一同陪葬,(据史料记载,高宗下葬时墓地的陪葬品价值达到全国财政的三分之一),在他死后武则天和后续皇室继位子嗣(李显)也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大量珍奇异宝(约为全国财政的三分之一),来充盈这座皇家陵墓,以表示对这位先皇的追思悼念。
而墓地的设计也是非常巧妙,地宫入口被隐藏在主峰半山腰,用石头封闭,铁汁浇筑,并用土封固,极难发现,而且地宫隧道以迷宫视图设计,隧道中增设了多处致命机关,即使进来似乎也难逃死路。
此外,这座墓穴“因山为陵”的设计,整体依托天然石块和泥土塑造成形,非常之坚固,据记载,墓室内还有一层金属网,将陵墓中的附葬财物一一包裹住,对其形成保护。
据了解,曾经黄巢想要挖掘乾陵,好为他筹集东山再起的物资,但是他带领众多专家和军士,他用火烧、用炮轰,乾陵仍然不动如山,他历经数日,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终是一无所获。
秦始皇陵就是哪怕时至今日,考古学家仍然不敢挖的一座皇帝陵墓,考古学家究竟有何顾忌?为何至今仍不敢挖开这座皇陵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来一探真相呢?
究其原因,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就是秦始皇陵作为一代帝王之墓,不仅它本身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而且,内部也蕴含着大量的珍贵文物,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比如墓地内外湿度、温度不一,可能导致兵马俑脱色或者是变形 ,而今天的文物保护技术有局限,还不能够完整将挖出来的文物予以很好的保护。
其次,据《史记》记载,秦始皇陵地宫“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而司马迁的记载在上世纪80年代得到了印证,我国地质矿产部数次检测出秦始皇陵“汞异常现象”,而这些不但为挖掘加大了难度,而且开采不当还有可能造成周围的资源污染现象。
最后就是秦始皇陵防盗机关极其复杂,“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记载了秦始皇陵地宫内布满了连弩机关,再加上流沙层等防盗措施等更将秦始皇陵围成一座“死亡牢笼”。
而且一旦开挖秦始皇陵,造成的损失可能是一时无法挽回的,在当今世界的考古技术还不太成熟的条件背景下,秦始皇陵作为座历史文化瑰宝,专家团队无论如何也是不敢挖的。
黄帝陵被誉为“华夏第一陵”,它不仅是中华民族始祖的安息之地,更是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是中华绵延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是孕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土壤。具有极其重要的文化意义,不能贸然开采。
黄帝被世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在位期间,播百谷,促生产,制衣冠,建舟车等,是华夏文明起源与发展的重要象征,黄帝陵成为了全球华人文化认同的核心,我们打心底认同自己是炎黄子孙,挖掘黄帝陵墓等同是在掘自己的根。
此外,祭祀轩辕黄帝已经成为一项民族文化传统,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缅怀祖先、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活动,也是全体中华儿女共有的精神家园。
而且黄帝陵时候世界上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古墓葬之一,内部蕴藏着重要的极其重要的文物,譬如黄帝的衣冠等遗物,这些文物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
此外,黄帝陵附近古柏环绕面积为89.1公顷,其中千年以上的古柏约有3万多株,是中国最古老、覆盖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如果贸然进行考古作业,可能会破坏附近的古生物群落。
综上所述,位于中国龙脉上的这三个皇家陵墓由于种种原因挖不开、不敢挖、不能挖,所以其中相关隐秘,还要留待后世技术成熟之日再对其进行相关探索。
来源:巍律议法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