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到这俩字的时候,脑子没转过来,先愣了半秒——那不是唐朝打call的外号吗?
“唐人”怎么就成了骂人话?
刷到这俩字的时候,脑子没转过来,先愣了半秒——那不是唐朝打call的外号吗?
结果点进去一看,评论区居然在用它骂同学,还配上了一个嘲讽表情。
隔着屏幕都觉得寒。
重庆那件事,初二娃娃被围着起外号“唐人”。
理由?
因为网络新梗把“唐人”偷换成“唐氏综合征”的谐音,再配上怪笑图,就能收割一波弹幕。
孩子懵,家长炸,老师直接冲进课堂:第一,这个词原本多骄傲,出去看看唐人街,灯笼一挂就是家;第二,天灾、人祸、疾病,哪一个都不该拿来当笑料;第三,谁笑,谁就把自己也钉在耻辱柱上。
三句话,全场静音,后来听说那群围着起哄的小朋友一个个主动跑去道歉。
真别小看一条梗的威力。
键盘五分钟,现实五年阴影。
唐氏宝宝做错什么了?
他们要的是平等,不是被做成表情包。
更糟的是,初中生压根不知道背后是染色体异常,只觉得“跟我不一样,好搞笑”。
这锅网、平台、大人全要背——算法推来推去,越喷越上头;举报按钮藏得比彩蛋还隐蔽;家长工作忙成狗,手机干脆当保姆,一塞了事。
有网友补刀:成年人都跟风玩烂梗,就别怪娃学得快。
“尊嘟假嘟”“啊米诺斯”之类,看似蠢萌,本质一样,都是在稀释严肃边界,笑完谁管伤没伤人。
那位重庆历史老师用“唐人”把课堂变成了急救站,点赞可以点爆,但光靠一堂课救不了所有群嘲。
老师也是人,下课铃响了还得批作业,真要让梗断根,得把功夫移到更前头。
怎么做?
先说最软的招:家里吃饭的时候,把手机音量开大点,听听娃刷的视频,有烂梗当场聊两句,别等出事再灭火。
再说硬一点的:平台别装死,歧视词能不能给个一键批量屏蔽?
把举报做得像点赞一样简单,试试呗。
还有校园那一端,历史、生物、心理老师联手开选修,十分钟小剧场就能让娃明白,尊重不是靠口号,是一次次“我不转、我不笑”。
有杠精跳出来说,网络不就是图个乐吗?
行,那你以后要是生病、走背字、遇上灾难,别人也拿你当段子,别哭。
嘴毒最后都会回到自己身上,只是时间早晚。
“唐人”原先是金灿灿的名片,千万别让它在键盘缝里生锈。
别把骄傲玩成标签,再把标签撕成伤口。
来源:风趣远山grKGf1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