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陇南市两当县,来自两当县一中、香泉中学、城关小学、香泉小学等4所学校的460余名师生踏着晨光,以徒步7公里、沉浸式教育、文艺展演等生动实践,在“红色福地”开启一堂跨越时空的思政大课。
清明时节,苍山含翠,红色热土激荡青春回响。
3月30日,致敬我们的先辈“清明祭英烈 重走长征路”2025年甘肃省思政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在兰州、庆阳、陇南、白银、张掖五市州同步启动。
在陇南市两当县,来自两当县一中、香泉中学、城关小学、香泉小学等4所学校的460余名师生踏着晨光,以徒步7公里、沉浸式教育、文艺展演等生动实践,在“红色福地”开启一堂跨越时空的思政大课。
8时30分,两当县香泉中学操场红旗猎猎,全体师生整齐列队。随着学生代表吹响冲锋号,“红色传承先锋队”队旗迎风展开,鲜红的旗帜与朝阳辉映,象征新时代青少年接过革命火炬的庄严承诺。
这场徒步以香泉中学为起点,途经福寿苑、老南街、陈红军烈士事迹展陈室等红色地标,最终抵达两当兵变纪念馆广场。7公里的路程,既是地理空间的丈量,更是精神血脉的追溯。师生们踏着先辈足迹,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英雄赞歌》等嘹亮歌声串联起红色地标,形成跨越代际的信仰接力。
约一个小时后,方队行进至老南街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一堂《小小干粮袋背后的故事》微思政课正在开讲。
通过互动展陈,习仲勋等革命先驱在长征途中“一把炒面分着吃、一件棉衣轮着穿”的艰苦岁月跃然眼前。
“干粮袋里装的不仅是粮食,更是红军战士生死与共的情谊。”讲解员的话让在场师生眼眶湿润:“我切实体会到,课本上的‘革命精神’是无数人用生命书写的。”
在陈红军烈士事迹展陈室,戍边英雄的成长轨迹通过遗物、书信和影像徐徐展开。当听到“宁可向前十步死,绝不后退半步生”的誓言时,香泉中学学生集体肃立默哀。师生们将白菊轻放于烈士塑像前,香泉小学学生朗诵的《缅怀先烈,致敬英雄》,声声叩击心扉:“你化作山脉守护边疆,我们以青春续写你的荣光……”
从波纹耀眼的广香河,到灰墙黛瓦的老南街;从东山红色文化广场,到陈红军烈士事迹展陈室,活动巧妙串联两当红色资源与文旅地标,打造出“红色+生态+文化”的立体教育场景。
福寿苑的太极广场上,千寿长廊书写“长寿之乡”的文化祈愿,火炬造型的福桥铭刻两当兵变历史。
《红星歌》舞蹈与百人快板《两当红韵代代传》交相辉映,学生们在文艺展演后自发清理场地,将“劳动教育”融入实践。
“爱国教育是一场从娃娃抓起的接力赛。”城关小学教师肖小莉说,“我们要将红色基因转化为日常教学中的细雨润物,让孩子们从系好红领巾、唱准国歌开始,培塑‘强国有我’的志气。”她的感悟道出了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声——思政教育不仅要“走新”,更要“走心”。
广香河畔,两当兵变纪念馆庄严肃穆,全体师生沿着镶嵌着革命历史年表的回廊有序瞻仰。青铜浮雕墙上,策动兵变的七人雕像目光如炬,习仲勋同志1932年亲笔书写的《告士兵书》手稿复制件静静陈列,毛泽东同志1951年写给习仲勋的亲笔信展柜前,学生们驻足凝视“密切联系群众”的殷殷嘱托。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由“小小讲解员”组成的红领巾讲解团,他们身着整齐校服,胸前的红领巾与展馆的红色基调交相辉映。“红色传声筒们”以清脆童声,将“一把炒面分着吃”的军民鱼水情“夜宿老乡屋檐下”的纪律铁则娓娓道来。
随着讲解进入尾声,全体师生面向两当兵变纪念墙肃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旋律奏响,汇聚成新时代“强国有我”的青春宣言,在两当的青山翠谷间久久回荡。
“红军用草鞋丈量山河的坚韧,告诉我什么是信仰的力量。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应当把这份精神传承下去,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永不言弃,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我将把这份精神,运用到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努力学习,长大成才,报效祖国”。香泉中学八年级学生张欣怡在徒步后写下感悟。
作为甘肃省五条示范线路的重要节点,两当县此次活动通过全程直播吸引数万网友“云端”参与,与线上大型网络思政课《永远不会忘记》形成联动。党史专家连线现场讲述两当兵变故事,思政名师解读“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让红色教育突破地域界限。
山河不忘英雄志,长征永是进行时。在这片被热血浸染的土地上,红色的种子正在青春的心田生根发芽,续写着属于新时代的壮丽史诗……
新陇南·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俊兴 王立宪
来源:陇南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