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年10月28日,厦门市同安区人民法院,一起非法采矿案正在开庭审理。被告人林某低垂着头,旁听席上,30余名村民直直地盯着审判台,空气仿佛凝固了。
安海涛,林思婕
山海相拥处,鹭鸟蹁跹时。
同安湾,国家级美丽海湾优秀案例,是2025年5月厦门市在福建省率先建成全域美丽海湾的生动注脚。在同安湾的碧波环抱中,有一座面积3.5平方公里的丙洲岛,是潮涌千年的海防要塞,也是民族英雄陈化成的故乡。
此时的小渔村,正在以“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姿态,跃升成为厦门环东海域文旅发展新地标,“环东之眼”“海上歌剧院”的霓虹将浸染渔港的桅杆灯影。
看着同安湾滨海旅游浪漫线这一图景,厦门市同安区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洪秀娟的思绪不禁回到了十年前。
□ 本报记者 安海涛 本报通讯员 林思婕 文/图
同安区法院法官和渔政执法人员对庭审直播进行现场解析。
初访现场 法治与民生的艰难对话
2015年10月28日,厦门市同安区人民法院,一起非法采矿案正在开庭审理。被告人林某低垂着头,旁听席上,30余名村民直直地盯着审判台,空气仿佛凝固了。
原来,2015年3月,林某购买采砂船并雇工在同安湾海域无证采砂,后被执法人员查获。
经鉴定,林某非法采砂造成矿产资源破坏价值达12.16万元。“周边经常有采砂船在作业,我以为采砂是正当赚钱的路子。”最后陈述时,林某喑哑的声音里透着懊悔。
审判长洪秀娟宣布闭庭时,村民们一窝蜂地围上来,将一份按满红手印的陈情状递到她手中。
“我们祖祖辈辈靠海吃海,配合政府安排退养上岸,现在又不让采砂,叫我们怎么活?”村民们异口同声地问道。
环境资源保护的红线不能逾越。受案后,洪秀娟第一时间踏上了林某所在的丙洲岛,当时的场景令人不堪回首——滩涂干涸遍布裂纹,采砂船歪歪扭扭停泊在滩涂,几个砂场像久久未愈的伤疤,在海岸边显得十分突兀。
“2006年环东海域综合整治工作开启,丙洲岛上近万亩土地、海上滩涂养殖和百余艘渔船均被退养。”镇长向洪秀娟解释,“受生活所迫和利益驱使,部分村民开始盗采倒卖海砂谋生。据统计,丙洲村现共有砂场45个、大小砂船60艘、装载机250辆,总投资规模近6亿元,还有约1亿元砂款没有收回,近半数家庭牵涉其中。”
洪秀娟意识到,严厉打击海砂开采,砂场砂船停工,大部分村民将遭受巨大经济损失,甚至会负债累累。生态法治意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若丙洲岛的问题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便是空谈。
于是,经过细致研判,在同安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一份特殊的报告送至厦门市政府,报告建议由相关部门审批、指定采砂点,设置2至3年过渡期,使丙洲砂场、砂船消化欠款,回收外债,也满足新城开发建设需要。同时将采砂船改造为清淤船,疏浚航道、改善同安湾海域生态并给予适当补偿。
同安区法院加强以案释法,宣传环保法律法规,普及大规模、无节制开采海砂的严重后果,逐步培育、凝聚起村民们保护海洋生态的共识。
慢慢地,砂场有序清退,盗采海砂案件大幅减少,丙洲岛附近海域鱼类资源也逐渐丰富。
两上海岛 国徽下的法治公开课
“渔村庭审,太赞了,法律就在身边!”“非法电鱼,破坏环境,该罚!”“法院做得对,他破坏的就该让他自己修复……”2019年12月2日,一场庭审正在通过网易平台进行直播,吸引了52万网友在线观看并纷纷留言。
这是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案。2019年7月14日,在禁渔期,丙洲村村民陈某实施了电鱼行为,被渔政支队查获。
之后,该案由福建省第一家集中管辖涉生态案件的同安区法院行政与生态环境审判庭审理,洪秀娟时任该庭庭长。
法院发现,包括陈某在内的许多村民虽然知道电鱼违法,但不知道是犯罪,这样的心理可能导致他们再次触犯刑法,危害海洋生态。
洪秀娟当即决定把庭审地点搬到丙洲村,希望以“身边人”“身边事”,给更多的村民、渔民以警示和教育,达到“审理一件,示范一片”的社会效果。
于是,法官和书记员背着国徽来到了丙洲村公开审理此案并当庭宣判——“被告人陈某犯非法捕捞水产品罪,判处罚金人民币2000元,作案工具予以没收”。
这场特殊的庭审,邀请了区人大代表、村民群众等40余人旁听。陈某现身说法,告诉街坊邻居在禁渔期使用禁用工具捕鱼会给海洋底栖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终将受到法律惩罚。
为避免因生态修复时间长,当事人在诉讼阶段才启动生态修复来不及而影响量刑,洪秀娟以问题为导向,倡导并推动国土、环保、公安、检察等8个行政、司法机关共同建立“1﹢N”生态司法立体联动机制,联合有关部门将生态修复工作前移,要求在侦查、起诉阶段便告知、引导当事人尽早履行生态修复责任,极大程度上增强了生态修复效果。
三顾丙洲 舢板载起的共生梦
2024年,在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同安区法院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增殖放流活动,11起案件被告人自愿缴交的生态修复保证金购买的23万尾黄鳍鲷鱼苗在充氧水箱中泛着银光。洪秀娟第三次来到丙洲岛。
渔民们早早候在码头。“法官,用我家的船吧!”“我家这条大一点,载得多……”十余名渔民纷纷表示愿意无偿出借舢板,还主动要求参与鱼苗投放。
洪秀娟和书记员乘上了渔民老陈的舢板。这条舢板,九年前还曾用来运输采砂船零配件,如今满载着即将回归大海的黄鳍鲷鱼苗,慢慢驶离岸边。
老陈在船沿架起简易导流板,手法娴熟地引导鱼苗入水。不一会儿,数以万计的鱼苗顺着水流跃入大海。“这些鱼苗大概一年就能形成鱼汛了。”他仿佛看到了不远的将来。
返航时,洪秀娟询问老陈,渔民们怎么度过休渔期。“现在游客多了起来,很多人家里开了大排档,忙得嘞!”
据老陈介绍,村里还组织青壮年成立了一支海上巡逻队,休渔期轮班环岛巡逻,平时则参与离岸垃圾清理。“以前不理解为什么设休渔期、限制采砂,后来才知道这不是在断我们的生路,而是在给子孙后代留后路。保护环境真的能换来好日子!”
洪秀娟不禁感慨道:“他们现在守护这片海的样子,比当年的判决书更有力量。”
近年来,环境保护、生态修复的“丙洲经验”也在不断迭代。特别针对海洋生态修复难题,同安区法院不断创新生态修复模式,继增殖放流、无害化处理、缴交生态修复金、水生态保护巡查督导后,又积极探索生态技术调查官制度,建立“云上珊瑚园”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示范点,海洋生态保护法治宣传力度成效显著。
为助力“双碳”目标,该院成立全国首个生态司法公益碳账户,打造了首个海洋碳汇交易平台,建立起“生态司法+碳汇交易”机制,累计引导被告人购买海洋碳汇、红树林湿地碳汇项目等近十一万吨,为美丽海湾建设注入新动能。
十年生态变迁、十年产城融合、十年司法深耕,从砂石轰鸣到鱼跃鹭翔,法院见证了丙洲岛绿色重生的嬗变历程。在这条绿色发展的道路上,人民法院与人民群众携手同行的脚步,必将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宽广。
夏日远眺同安东西溪畔双溪公园。
来源:蚌埠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