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自治区民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聚焦职责使命,创新载体形式,精心培育了一批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成效显著的党建品牌。这些品牌既是各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生动实
近年来,自治区民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聚焦职责使命,创新载体形式,精心培育了一批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成效显著的党建品牌。这些品牌既是各党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生动实践,也是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的具体体现,更是广大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服务各族群众的鲜活注脚。
为充分发挥品牌示范引领作用,自治区民委近期组织开展“一支部一品牌”创建成果展示活动,旨在通过交流互鉴、总结提升,进一步激发各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文化宣传处党支部:党建引领,文化浸润
文化宣传处党支部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党建和业务融合互促,打造“党建引领,文化浸润”党建品牌,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一、品牌内涵阐述
(一)品牌名称及内涵
“党建引领,文化浸润”支部党建品牌,立足文化宣传处职能职责,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文化浸润功能,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书写民族团结进步感人故事,以新闻媒介为传播载体,搭建立体化宣传矩阵,传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把模范自治区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二)品牌活动载体
从三个方面打造兼具扎实理论学习与生动文化特色的支部党建品牌。
一是以理论学习为“干”,开展全面系统的理论学习。党支部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必须将理论学习作为提升党员政治素养的重要任务,通过“三会一课”传达学习党的最新文件和会议精神,深入学习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
二是以实践学习为“枝”,开展深入基层的实践学习。通过参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党日活动,从实践中学习经验、吸取教训,进一步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吸收理解,推动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
三是以特色学习为“叶”,开展丰富多元的文化学习。创新支部党建工作载体,在多元文化体验和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加深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实现党建与业务同发展。
二、支部品牌建设成效
(一)理论武装持续加强
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升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和政治能力。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要求,按时召开支部党员大会、党日活动、警示教育等。通过观看警示教育片等方式,结合反面典型案例强化警示教育,推进理论学习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开展专题读书会,按时推荐优秀书籍,增强理论学习的系统性、全面性。运用各类宣传平台开展特色学习,制作党的作风建设系列宣传海报,在自治区民委官网“总书记讲话金句”栏目发布。鼓励青年党员积极参加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创新学习形式,积极参加中华传统节日宣传视频录制、征文活动等,进行学习成果转化。
6月,为学习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在自治区民委官方网站发布习近平总书记讲话金句系列海报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工作提质增效
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工作,实现常态化、长效化的宣传机制,将党建融入业务工作,确保宣传工作导向正确、内容丰富、效果显著。一是挖掘中华文化符号,联合民族团结杂志社编纂《中国民族杂志》“共有精神家园·撷英内蒙古”专刊,宣传好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二是推出大型融媒体新闻专题节目《融筑·熔铸》,常态化宣传全区各项工作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的典型成果。三是由自治区党委统战部指导,自治区民委与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等单位共同主办的“在祖国的怀抱里”2025年全国五个自治区六一特别节目,累计播放量达70余万次,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少年儿童心间。四是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完善和修订新媒体管理相关制度,推动自治区民委宣传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运行。
5月开始,自治区民委同内蒙古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融媒体新闻专题节目《融铸·熔铸》正式在内蒙古新闻综合频道播出,并同步发布在新媒体平台,节目取得良好宣传效果,被国家广电总局专报表扬
6月1日,全国五个自治区“六一”特别节目播出,“六一”期间,该节目创同时段地方卫视综合频道节目排名收视率第一的好成绩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
充分发挥文化的浸润功能,以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为载体,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各族群众的行动自觉。一是积极筹办第十一届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共产生98个一等奖、224个二等奖、299个三等奖。活动期间,来自各地区的30000余人参加了民族大联欢,充分发挥了本届运动会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的重要作用。整合中央、自治区、盟市、旗县区四级媒体资源,构建全媒体宣传矩阵,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民族报、民族团结杂志、民族画报,以及新浪、抖音等27家媒体对运动会赛事和各项活动进行了全面报道,各媒体累计发稿18600余篇(条、次),累计阅读量突破6800万次,累计点赞量达18.9万次,累计评论量达3.3万次,累计分享量达6.2万次。二是创新“铸牢+文化”模式,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工作走深、走实。组织“我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征文活动,共收集稿件约1100篇,广泛发动各族群众参与到内蒙古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的挖掘和创作中。举办“寻访融合之路”新媒体青年采风交流活动,联合北京、山西、河南民族工作部门和主流媒体共同挖掘“融合之路”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充分发挥新媒体青年的力量,做好宣传阐释工作。
7月,第十一届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分赛场激情开赛
7月,第十一届全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大联欢现场,共有30000名各族观众参加,有效搭建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
7月,同内蒙古文联等多家单位联合举办“我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有奖征文活动,吸引约1100人参与,鼓励群众自己书写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8月,“寻访融合之路”新媒体青年采风交流活动在呼伦贝尔市圆满举办,活动有效挖掘了“融合之路”中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文化内涵,有效促进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工作的跨省区合作,扩大了宣传范围
下一步,文化宣传处党支部将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持续强化理论武装,激发支部全体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精气神。持续推动党建与业务的相互融合、共同发展,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挖掘更多贴近群众的宣传形式,将党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宣传到位,深入人心。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