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为什么唐朝还能延续140多年?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9 16:33 2

摘要:天宝14年(755年),唐朝节度使安禄山率领麾下15万部众起兵作乱,掀起了安史之乱的序幕。随后近8年时间里,此前看似一片承平景象的大唐帝国陷入了无休止的战乱当中。中原腹地兵燹不断,百姓离乱,黄河两岸尸骨盈野,十室九空,唐朝遭受了自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劫难。

天宝14年(755年),唐朝节度使安禄山率领麾下15万部众起兵作乱,掀起了安史之乱的序幕。随后近8年时间里,此前看似一片承平景象的大唐帝国陷入了无休止的战乱当中。中原腹地兵燹不断,百姓离乱,黄河两岸尸骨盈野,十室九空,唐朝遭受了自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劫难。

大乱前,在朝廷户部的人口统计中,大唐全境共有人口近900万户,然而仅仅7年零两个月后,当史朝义投降被带到长安时,大唐人口只剩下293万户。

数字的惊人变化,似乎预示着一个帝国即将走向穷途末路,藩镇林立的局面,也让朝廷的权威名存实亡。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遭此大难后的唐朝却依然维持了长达144年的国祚,不仅远远超过元、秦、隋等古代王朝的国运总长,甚至比许多盛世王朝的完整周期更为绵长。

与此同时,由于盛唐的光环太过耀眼,使得许多人对中晚唐的印象尽是孱弱和动荡。实则不然,后安史时代的大唐不但存续了一个半世纪之久,而且还几度出现了“中兴”的态势,这实在是中国古代历史中极为罕见的现象。

是什么原因,一直维持着唐朝的国祚?

一、藩镇体系的动态平衡

唐代藩镇的出现,始于玄宗时期以募兵取代府兵的军事制度改革。为了应对外部威胁,玄宗在边境设立了十大节度使,大乱之前,藩镇问题对于朝廷来说尚不足为患,但在乱后这一问题开始爆发,朝廷被迫允许藩镇割据。至公元9世纪时,唐朝的藩镇数量已经长期维持在四十个以上。

唐朝的这些藩镇,实力不等,有的强,有的弱,有的几乎完全自治,有的依然听命于朝廷。其中,实力最强的当属河朔三镇,他们在政治和财税方面拥有自主权,并且手握重兵。

不过即便如此,在政治上河朔三镇也并没有完全脱离于朝廷,朝廷的政策在他们境内仍旧能够运行,并且他们也会允许朝廷派遣监军。简单一句话来说,他们依旧认可唐廷。

实力最强的藩镇都是如此,其他藩镇就更不用说了,藩镇林立虽然是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唐廷和藩镇之间的关系并不像春秋战国时的周王室和诸侯王那般。朝廷实力仍在,并且威望也尚存,有些藩镇更是直接由中央所控制。

同时,藩镇之间的势力并也非是统一的,彼此间也存在矛盾,互相制衡。为什么有些藩镇名义上几乎已经独立,但却不敢宣布独立呢?因为他们一旦宣布独立,其他藩镇就会群起攻之,除非你实力已经强大到能够一个打十个。

所以,唐朝虽然一直有藩镇存在,可这个问题不至于无解。直至唐末,黄巢起义造就了超强藩镇的出现,唐朝才最终走向了末路。

二、拥有军事和经济保障

神策军原本是大唐王朝的边军,后来调到长安,改编为中央禁军,既负责保卫宫廷、京师,也负责征伐之事,是朝廷的核心军事力量。

这支军队战斗力强,人数多,一度达到15万,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能够起到震慑藩镇的作用,还曾经平定过泾原兵变,为朝廷提供了武装力量保障。

安史之乱使得唐王朝对许多地方地盘丧失了控制力,但朝廷依然保持着对蜀地以及富裕的江南地区的控制,有着粮食和赋税的支持,能够得到经济上的保障。

二、大唐人心仍在

回顾古代历朝历代,每一个王朝的覆灭,其原因都包含了民心尽失这一要素。

一个王朝一旦民心尽失,紧接而来的就是一场又一场的起义,直到最后的胜利者建立新王朝取代旧朝

唐朝尽管遭遇了大乱,导致许多百姓在战乱中丧生,在烽火中流离失所,但盛唐时期高度繁华的经济、文化,仍旧让许多大唐百姓对朝廷抱有信心。

对于士族们来说,他们在政治上依然认可和支持李唐皇室。

对于生活在底层的民众来说,只要朝廷不施行暴政,继续支持他们也不是不行。

唐朝后来虽然由于宦官权柄过大,导致皇帝更换频繁,政局混乱,但即便如此,大唐境内并没有因为皇权动摇而出现苛捐杂税、动乱等问题,没有过多地影响到百姓的生活,也就能够可以保证百姓不会反对朝廷。

当然了,唐朝最后还是由于对百姓盘剥过重,最终接连导致了王仙芝和黄巢的起义,无可奈何地走向了灭亡的结局。

来源:说历史的喵小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