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怀念:陈晓旭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9 14:00 1

摘要:1965年10月,陈晓旭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她家庭条件优越,父亲陈强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后来任鞍山市京剧团导演,母亲则是一名舞蹈老师。因此在少年时代,她生活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很早就表现出表演天分。父亲希望她当一名京剧演员,但陈晓旭的理想却是当一名芭蕾舞演员。

在中国电视史上,有一部被称为“无可逾越的”经典,那就是87版《红楼梦》。

在《红楼梦》里,有一位让人魂牵梦萦的人物,那就是林黛玉。

在众多扮演林黛玉的演员中,有一位演员塑造的林黛玉形象格外成功,她就是陈晓旭!

1965年10月,陈晓旭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她家庭条件优越,父亲陈强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后来任鞍山市京剧团导演,母亲则是一名舞蹈老师。因此在少年时代,她生活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很早就表现出表演天分。父亲希望她当一名京剧演员,但陈晓旭的理想却是当一名芭蕾舞演员。后来她不断朝这个理想努力。她通过了全部考试,但在最后却因某些方面的原因而落选。无奈,她只得放弃这个理想,暂时在京剧团当了一名报幕员。

陈晓旭少年时代(左一)与妈妈、妹妹

《红楼梦》的拍摄给陈晓旭提供了一次良机。

1983年,陈晓旭18岁。有一次,她从《大众电视》上看到《红楼梦》剧组招收演员的消息,男友毕彦君说:你有胆量去报名吗?陈晓旭说:当然有!随后在毕彦君的鼓励下,陈晓旭到剧组报了名。多年后,王扶林导演还对招收陈晓旭的情景印象深刻。那时候陈晓旭长得柔柔弱弱,非常符合林黛玉“弱不禁风”的艺术形象。更为重要的是,为了增加入选的几率,陈晓旭还给王扶林送上了自己写的一首小诗,题目是,《我是一朵柳絮》:

我是一朵柳絮,

长大在美丽的春天里,

因为父母过早地将我遗弃,

我便和春风结成了知己。

我是一朵柳絮,

不要问我的家在哪里?

愿春风把我吹送到天涯海角,

我要给大地的角落带去春的消息。

这是陈晓旭写于14岁时的一首诗歌,可以看出她出色的文学才华!

王扶林被陈晓旭的形象和才气打动了,她被招收进《红楼梦》剧组,参加培训。

《红楼梦》的海选演员来自全国各地。欧阳奋强和邓婕来自四川,郭霄珍和袁玫来自安徽。这些十七八岁的小姑娘小伙子们,当然是冲着自己喜欢的角色来的,郭霄珍和袁玫都中意于薛宝钗。因此剧组为了公平起见,先是安排大家集中学习,然后排练小品,通过表演来确定演员适合扮演的角色。袁玫确定扮演花袭人,郭霄珍则被确定扮演史湘云。至于林黛玉的角色也有很多人竞争,换言之,那时候剧组大部分女孩子都有扮演林黛玉的可能。但陈晓旭一开始给自己的定位就是林黛玉,她给王扶林说:“我就是林黛玉,如果我演其他角色,观众就会觉得林黛玉在演另外一个女孩的角色!”由此看来,她对自己扮演林黛玉非常具有自信心!

陈晓旭是剧组女孩中读过多遍《红楼梦》的人,这为她塑造林黛玉这一角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她的文学才华与林黛玉也极为相似。她相信自己与林黛玉是“有缘”的。少年时别人喜欢追歌星,把歌词抄在记录本上,但陈晓旭追的是林黛玉,她把林黛玉的诗抄在日记本上,时常拿出来诵读。

那时候演员队的队长是扮演王夫人的周贤珍。在周贤珍眼里,初来乍到的陈晓旭在女孩里并不显得引人注目,她瘦小,安静而含蓄,不像邓婕一样成天叽叽呱呱的。有人认为陈晓旭不好打交道,但周贤珍对陈晓旭印象很好,她很有礼貌,对人宽容大度。由于《红楼梦》里的戏份每天都不一样,因此没有戏的演员可以自由活动。有一次周贤珍认为陈晓旭没有戏,便领着她到外面去逛街,谁想回来时陈晓旭挨了批评,有她的一场戏没法开拍,周贤珍觉得很不好意思,但陈晓旭却没有抱怨。与《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一样,她聪明,时常开个玩笑,喜欢捉弄人或者搞个恶作剧。相反,扮演薛宝钗的张莉虽然看起来很随和,却不容易与别人相处。

事实证明陈晓旭扮演的林黛玉大获成功。她的出色演绎与林黛玉的形象很契合!以至于我们在今天仍然有一种认识:一说到林黛玉就会想起陈晓旭,一说起陈晓旭就会想到林黛玉。由于她扮演的林黛玉太深入人心,大部分演艺公司都不来跟她洽谈合作事宜,因此在《红楼梦》结束后,陈晓旭在北京漂泊了很长时间。直到后来她获得《家春秋》里梅表姐这一角色,才有了再次出演的机会,但梅表姐塑造地并不成功,观众仍然还是把她当做“林黛玉”。多年后陈晓旭坦言道:“《红楼梦》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发现了精彩的大千世界,却又向我关上了一扇门,使我不能继续演艺事业。”

陈晓旭一生只拍摄了四部电视剧。一部是家喻户晓的《红楼梦》,一部是《家春秋》,另一部是《家风》,第四部是《黑葡萄》。但除了林黛玉外,她扮演的另外三个艺术形象没有给人留下印象。

陈晓旭扮演梅表姐

《红楼梦》剧组解散后,陈晓旭在北京漂泊了很长时间,由于没有戏拍,也没有北京户口,因此她有一段时间日子过得挺艰难。拖着行李搬家成了一种常态。以至于一谈到“房子”就感觉有些恐惧。1989年,在歌唱家马国光的推荐下,陈晓旭成为北京战友文工团的一名演员。平时随文工团到基层演出,生活逐渐安定下来。这段时期她没有出演什么有名的角色。

1991年,陈晓旭在朋友的帮助下,决定离开文工团下海创业。那时候她由于拍摄电视剧《黑葡萄》,认识了第二任丈夫郝彤。懵懂的陈晓旭便跟随郝彤去见投资人,两人都没有经验,成功与否毫不知底。但是,投资人在见到陈晓旭后竟然大方地道:我们不知道别人,但是相信林黛玉!

陈晓旭下海经商可以说有点偶然。但不管怎样,她和郝彤创立的广告公司很快就进入正轨,由于他们对待客户犹如对待朋友,因此业务越来越好。而陈晓旭也很快由一位演员,成功转型为一位商人。2005年,她被评为“中国经济风云人物”,2006年又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具风采女性广告人”。成功塑造了林黛玉,又成为女商人,陈晓旭的人生多面而精彩!

03病痛的折磨

人生总是会遇到很多难以预料的事。陈晓旭后来生病了,但她没有选择积极地治疗,而是走了“出家”的路。这让很多人难以理解。好朋友周贤珍曾说:“她20年聚首的发言,就是想让爸爸妈妈过上好生活,怎么一下子全抛开了?公司和钱可以不要,那么父母难道也不要了吗?”但陈晓旭早就给出了解释:“这些年我很专注地积累财富,我的父母换了一次又一次大房子,但之后我发现,物质欲望的增长并没有给我和家人带来真正的快乐。”

《红楼梦》拍摄完毕后,她回到鞍山,与毕彦君结婚。但婚后两人并不幸福,在毕彦君卡莱,陈晓旭常常因为一些小事生气,家庭气氛有些压抑。最终,两人选择了离婚!后来她遇到了比自己小的郝彤,还是很满意的,但是在商场上打拼,却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这中间经历的曲折可想而知!

04聚首

2003年岁末,中央电视台推出了《红楼梦再聚首》特别节目。陈晓旭、欧阳奋强等演员再次走到一起。在舞台现场,陈晓旭表现地很沉默。那时候她还没有病痛,气色很好。但是,在录制节目的间隙,陈晓旭躲在幕布后面看着舞台上熟悉的身影,落泪了。而在与欧阳奋强见面时,两人的眼光都有些躲闪,场面看起来一度有些尴尬。但是当两人走下舞台时,都落泪了!

节目结束后编导问陈晓旭道:“新版的《红楼梦》马上就要开拍了,请问您有没有对这件事进行关注?”陈晓旭说道:“你说的不是《红楼梦》,《红楼梦》早就已经结束了,宝玉走了,黛玉死了,还能再拍出什么来呢?要想重拍的话,那就等我们都死了再说吧……”

她是太执着于林黛玉了。这是她的无奈,也是欧阳奋强、张莉、郭霄珍等人的无奈,因为一旦拍摄了《红楼梦》,他(她)们就很难摆脱“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的标签了!这也是《红楼梦》拍完后,他们大部分人再也没有塑造出其他成功人物形象的原因。

早在《红楼梦》开拍前,导演王扶林就对演员们说:“你们小小年纪就开始拍摄《红楼梦》,这是你们的幸运。但要知道,在你们这一生中,只会塑造成功这一个角色,因为《红楼梦》已经是最高的艺术,再也没有什么戏剧形式可以超越它了!”

王扶林说的虽然有些夸大,但也很有道理!

陈晓旭已经去世18年了。

《红楼梦》也早已重拍了很多部。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位演员扮演的林黛玉,能够超越陈晓旭塑造的林黛玉形象。

陈晓旭曾说:“我能够在上万名竞争者中得到林黛玉的角色,是一种缘分。十几岁时,我就开始理解她、感受她……”

也许正是这种从少年时代的理解,让她成功塑造了林黛玉。

斯人已逝,经典长存。

怀念是永远的……

来源:好奇文史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