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滩上发现奇怪生物尸体,居然和我们煲汤喝那个有关系?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2 15:06 1

摘要:沙滩上好奇怪的东西,像条鱼但形状有点怪,条纹海龙?海龙?是我知道的传说中煲汤大补那个东西吗(不要信所有壮阳的传闻)?

前两天又在网络上刷到奇特的见闻——

沙滩上好奇怪的东西,像条鱼但形状有点怪,条纹海龙?海龙?是我知道的传说中煲汤大补那个东西吗(不要信所有壮阳的传闻)?

是你吗?

(买卖野生的犯法)

潜水员戴夫还告诉我有个叫叶海龙的长得很酷——

海洋馆里看见就想抓去竞速

图源:fishesofaustralia.net.au

嗯对,它们都是海龙目大家族的一员,你从小听说由爸爸负责生孩子的海马也是这个家族的。

海马居然这么小!又颠覆认知了……其实海龙目大家族样子奇特的有好多成员,超多能颠覆你对那一把小鱼干认知的!

按照传统分类学的标准,拥有“管状吻”和包体“骨板”,是海龙目的外在典型特征,也是迈进海龙家族的门槛。然而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原先门槛外、貌似正常鱼的䲗(xián)类、须鲷(diāo)类,也被证明与海马、海龙演化上同源。现如今,海龙目旗下,包括11个科、近700个物种。依照形态特征,我们可将它们分为三大流派:吸管长嘴派、短嘴披甲派,还有新增的短嘴无甲派。

吸管长嘴派

海龙科

海马拉直成了龙

在分类学里,海马只是个“属”级小家族,隶属于更大的“海龙”家族(海龙目海龙科)。海龙科成员全球已命名超过300种,它们的身形结构大体与海马相仿,但多数海龙头身不拗S造型,基本呈一条直线,尾巴也不能卷成蚊香。尽管在科学上,海马算是一类特殊的海龙,但民间通常将两者并列:颔首挺胸的称海马,头身拉直的称海龙。

把海马的头身尾拉直,就是经典的海龙形象了

图源:fishesofaustralia.net.au

但除此之外,海龙科下还有有更多奇葩选手。其中的倭海龙,堪称“海马-海龙过渡体”:头身挺得笔直,尾巴却能像海马一样缠绕抓握。海龙科成员没有大鱼,有些丝海龙甚至只有头发粗细、一两厘米长,浑身粘满附生藻类,完全看不出鱼的模样。

真的不是一条泡沫

图源:schoepfung.eu

剃刀鱼科

横看爆改花草,纵览秒变刀锋

剃刀鱼身形超级扁平,从脊背俯看如锋利剃刀。它们与海龙科关系最近,已知有6种,都长有细长管状吻,皮肤下有骨板支撑,体长不超过17厘米。它们擅长根据环境特色“爆改“身形:比如海草丛中的种类,鱼鳍特化成叶片,体色可在草绿、枯黄间变换,还会在身上附着斑驳海藻,把自己“做旧”;有些剃刀鱼与海百合(长有羽状腕足的棘皮动物)为邻,浑身也长满细长刺突,假装是触手(腕足)中的一支;还有些种类长了一身橘红色卷毛,以此模仿海绵……但不论作何拟态,所有剃刀鱼都是扁平的“一片儿”。

伪装海藻的剃刀鱼,还以为一片仙人掌

图源:ryanphotographic

像块带毛生姜的剃刀鱼

图源:oceanwideimages

和海马一样,剃刀鱼也是“慢生活”爱好者,常头下尾上“倒栽葱”(多略倾斜)悬浮水中,游泳也保持这个姿势前进。剃刀鱼繁殖,也会用一个半封闭的育儿袋携带鱼卵、直至孵化,不过这个任务由雌鱼完成。

剃刀鱼妈妈的育儿袋

玻甲鱼科、长吻鱼科

银光闪闪、竖插海底

这两科鱼类,也多为十几厘米的小鱼。其中玻甲鱼有10种,长吻鱼有2种,有学者建议将两科合并。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都有“吸管嘴”;但皮下没骨板,而是在皮肤外覆盖片状骨板或鳞片;背鳍的第一棘刺尤为粗壮。

玻甲鱼;长吻鱼

图源:fishesofaustralia.net.au;eisk.cn

与剃刀鱼相比,玻甲鱼长得其实更像刀片——不但各个角度都像,而且还闪着银色“刀光”。它们的某些种类常在海洋馆出现,就被昵称为“刀片鱼”。这两科成员的日常姿态,也是头下尾上,倒插于海底,吸食小型无脊椎动物。它们的泳姿,也喜欢倒悬着(甚至近乎垂直)向前平推。它们的动力系统,也为此做出不同程度的“改装”。玻甲鱼科下有两个属(虾鱼属和玻甲鱼属)改装得最为极致:作为主推动器的尾鳍向腹面折弯,而背鳍的第一棘刺,化作最“高端”的桅杆。

潜水爱好者拍赶着鱼群跑的视频的老演员

短嘴披甲派

这一类没有管状吻,但具有皮下骨板——

海蛾鱼科

海底滑翔机甲,漫步潜藏海沙

海蛾鱼的整体造型,活像科幻电影里的复古飞行器:一对大号胸鳍形如羽扇,展开双翅好似飞蛾,也像海底飞鸟。所以当它们的鱼干出现在药材铺里,就被称作“海麻雀”“海燕子”。

海蛾鱼有时也会把自己埋在沙下,只露出半拉脑袋

图源:fishesofaustralia.net.au

海蛾鱼共有7种,体型不过手掌大。它们多生活在近海沙质海底,拥有底栖鱼类上下扁平的身形。乍看之下,海蛾鱼头前也有根“棒槌”,让人误以为是管状吻。其实那是用来感知周围环境的“探测棒”,算是个长鼻子。真正的嘴长在鼻子基部的腹面。

海蛾鱼的体表,是与海马同款的皮下骨板。头身的骨板,几乎融合为一整块儿,只有尾部能灵活摆动。这满满的机械感,虽能提升防御,却让行动难以敏捷。为此它们演化出特殊的运动方式:距离远就展翅“滑翔”(水中运用的流体力学原理与空气中是一样的);近距离则改“步行”——腹鳍退化成一对弯曲棘刺,前后划拉就能海底漫步。

海蛾鱼头身的骨板,融合为一个硬箱子

图源:fishesofaustralia.net.au

豹鲂鮄(fáng fú)科

豹翅长眼唬天敌,分出手指能挖泥

豹鲂鮄也有7种,与海蛾鱼基因关系很近,都有宽大如翅的胸鳍。比起海蛾鱼,豹鲂鮄的“翅膀”更为壮观,展开后几乎与体长相当,整体造型其实更像飞蛾。有些豹鲂鮄的双翅上,还有醒目的眼斑,猛然撑开能震慑捕食者,简直与蛾子如出一辙。不过或因物种发表早晚问题,或是命名者更看中它们满身的斑点,所以这种鱼以“豹”为名。

为什么会想到《哪吒传奇》里的石矶娘娘

豹鲂鮄多在浅海珊瑚礁出没,也是底栖鱼类,身材扁宽。但块头要比海蛾鱼魁梧得多,能长到近半米长。豹鲂鮄的体表,兼有皮下骨板和鱼鳞:骨板仅限头部,周身大部分覆盖加厚的鳞片。所以与海蛾鱼相比,豹鲂鮄行动更为灵敏些;翅展大,滑翔距离也更远。与海蛾鱼类似,豹鲂鮄的腹鳍也特化为“小短腿”,能在海底漫步。更有趣的是,它们胸鳍前缘有几根鳍条,从翅膀中分化出来,可向下弯曲充当手指,专门用来翻沙找食。

豹鲂鮄胸鳍前缘的几根鳍条,演化为细长的“手指”,用来翻沙找食。图源:eisk.cn

短嘴无甲派

这种的长相你可能真没以为和海马有啥关系了,不具管状吻,也无皮下骨板。

鼠䲗(xián)科、蜥䲗科

小龙无鳞黏又滑

鼠䲗科约200种,蜥䲗科15种,共同组成䲗亚目。单看外表,䲗类既没吸管嘴,也没皮下骨板,跟海龙家族毫不相干。它们原本属于鲈形目,只因后来基因分析显示出更近的亲缘关系,才被移入海龙目。

鼠䲗科也有埋伏在沙底的种类,与前面的海蛾鱼、豹鲂鮄有些神似。区别在于,鼠䲗不仅胸鳍发达(有的也像对小翅膀),所有鱼鳍都大得夸张,造型拉风。图源:scubadiverlife.com

䲗类通常十几厘米长,多为底栖鱼类,大部分生活在海里,少数在淡水河流。它们体形不算太扁,有些是圆滚滚的,大都体色艳丽、鱼鳍宽大,很招人喜爱,英文里叫它们“小龙”(dragonet)。然而这些小龙们,不但没有骨板,体表竟然也像鲶鱼般没有鳞片,而代之以厚厚一层黏液。这些黏液既能在钻泥沙时减少摩擦,也有助于降低、逃脱物理伤害,据说还有防寄生虫的化学效果,甚至有些会散发出异香。样貌上看,鼠䲗和蜥䲗差别不大,后者的背鳍略长,鳍条也比前者多几根。

蜥䲗生活在较深海域,不易见到。有些种类鱼鳍透明,眼睛巨大。图源:eisk.cn

宠物市场里靓丽呆萌的“麒麟鱼”,就是鼠䲗科的花斑连鳍䲗

图源:petesaquariums

看了开头的海龙目分类图,你应该发现了还有烟管鱼科、管口鱼科、须鲷科没有介绍,它们长得也超出你对海龙的想象!更多介绍就在《博物》杂志4月刊!

在评论区抽取5位幸运读者送出杂志一本~

特别策划「海马」为我们介绍了这个从小就听说过、但很少亲眼见到的生物家族更多不为人知的事情,海马海龙的生境、海马爸爸育儿的秘密、现在的科研人员在做的海马实验和养殖海马……

除了海马当然还有很多“乱七八糟”的内容,澳大利亚恐龙的历史、古罗马角斗士的故事、蒜的奇特美味、银的“含金量”……春天一起读杂志吧!

撰文 | 罗腾达

部分图片 | 图虫创意

微信编辑 | 赵之遇

来源:博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