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好的一人一半,现在想变卦?”8月的戈壁滩骄阳似火,25团3连番茄地头的争吵声比正午的日头更灼人。一群来自四川大凉山的彝族农民工围着承包老板陈某,黝黑的脸上汗珠混着怒气—— 这场因临时工费用和返乡路费引发的冲突,最终在司法所三天四夜的调解下尘埃落定。
“说好的一人一半,现在想变卦?”8月的戈壁滩骄阳似火,25团3连番茄地头的争吵声比正午的日头更灼人。一群来自四川大凉山的彝族农民工围着承包老板陈某,黝黑的脸上汗珠混着怒气—— 这场因临时工费用和返乡路费引发的冲突,最终在司法所三天四夜的调解下尘埃落定。
双重矛盾引爆田间冲突
今年开春,100多名彝族农民工来到25团3连承包番茄地。入夏后,番茄进入管护关键期,浇水、追肥、整枝打杈样样不能耽误,原本的人手渐渐捉襟见肘。“赶紧找些临时工,不然耽误了挂果期,大家都吃亏。” 老板陈某在田间巡查时拍板,与农民工代表老周口头约定“临时工费用各担一半”。
可当12名临时工顶着40℃高温干满 20 天,结算 1.8 万元工钱时,陈某却变了卦。“要不是你们干活拖沓,根本不用请临时工。”陈老板表示只愿承担30% 的临时工费用。老周急得直拍大腿,掏出手机播放当时的协商录音,“陈老板你听听,这是不是你说的一人一半?”双方从地头吵到办公室。
屋漏偏逢连夜雨。6名农民工因家中孩子即将开学,着急返乡筹学费,提出预支每人1000 元路费。陈某抖着公司规章制度:“采收完才能结账,谁也不能破例!”30 多人堵住办公室大门,那天连巡逻的警车都闻讯赶来。
三日拉锯战中的法理与情理
调解委员会调解员抵达现场时,老周正攥着被汗水泡软的考勤表嘶吼:“临时工每天六点下地,有些中暑晕在沟里,这钱你忍心赖?”陈某则将合同拍得震天响:“白纸黑字写着用工归乙方负责,我没让你们请人!”
首轮调解从午后僵持到深夜。陈某撂下狠话:“最多承担40%,爱要不要!”工友们当即起身,摔门而出时,老周留下一句:“我们农民工认死理,答应的事不能改!”
转折出现在第三天算细账环节。调解员蹲在田埂上,用树枝在泥地上列算式,临时工20天完成了40%的管护量,按总产量估值,相当于帮你保住了3万元收益。调解员又给农民工算另一笔账,如果诉讼,光差旅费就要花掉几千元。当调解员提到孩子等着学费开学时,陈某的手指终于不再敲击桌面。
和解协议里的温度
最终达成的和解协议里,藏着双方各退半步的智慧,临时工费用按最初约定各担50%,陈某当场支付9000 元;返乡农民工每人预支500元路费,从工资中抵扣,由调解员监督发放。签字时,老周粗糙的手掌与陈某握在一起,工友们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没想到法律也讲人情。”陈某看着重新忙碌起来的番茄地,地里的滴管正滋养着挂果的藤蔓。拿到路费的农民工给家里打去视频电话,屏幕那头孩子举着新书包笑出了豁牙。
如今,“法律进田间”的横幅在风中舒展,如同给这片土地系上了一条法治安全带。首批返乡的农民工已坐上南下的列车,车窗外,25团的番茄地正铺展成一片孕育希望的红。
通讯员:赵艳 张剑
编辑:谷冬霞 一审:韩春燕
二审:李 军 终审:杨国宝
来源:焉耆垦区司法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