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米汽车事故,我们该追问什么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2 13:26 1

摘要:2025年3月29日深夜,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发生严重交通事故,车辆撞击隔离带水泥桩后起火,导致车内三名年轻女性死亡。据报道,三名遇难者均为在校大学生,计划前往安徽参加事业编考试。

2025年3月29日深夜,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安徽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发生严重交通事故,车辆撞击隔离带水泥桩后起火,导致车内三名年轻女性死亡。据报道,三名遇难者均为在校大学生,计划前往安徽参加事业编考试。

网传事故车况 网络图片

高速公路上的一声巨响和冲天火焰,不仅碾碎了三朵年轻的生命之花,更撕开了智能驾驶技术光鲜的伪装。小米SU7“NOA系统”在碰撞前两秒才发出预警的残酷信息,如同重锤敲击着整个汽车行业的神经。

4月1日晚,雷军发文回应小米SU7车祸

当车企将“脱手30秒”“全场景智驾”的营销话术铺天盖地时,我们是否正在为技术冒进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智能驾驶的安全神话在现实中不断崩塌。特斯拉FSD误闯红灯事件频发,蔚来ES8也曾因路锥识别失误酿祸。华为ADS3.0系统曾宣称“全场景识别”,但却在去年12月华为智驾大师冠军赛上,撞上静止的水泥泵车,一句“规范使用智驾功能”恍若对普通人无声的嘲笑:你不能这要、那要、还要!

此次小米SU7高速爆燃事故中,纯视觉方案在夜间高速场景下的缺陷暴露无遗——时速116公里的行驶状态下,BEV感知技术的有效检测距离仅百米左右,留给系统的反应时间不足4秒,而驾驶员完成接管的平均时间却需2.6秒。这种“时间差”,在极端情况下足以酿成致命的惨剧!

这起惨痛车祸,不禁让人深思——智驾,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宣传幻象与责任陷阱

车企的营销话术往往与技术现实存在鸿沟。“解放双手”“全场景智能”等口号铺天盖地,小米SU7发布会曾宣称可在135公里时速下识别静止故障车并刹停,但事故中的SU7标准版却在97公里时速的撞击中起火燃烧。

更值得警惕的是,车企在宣传时弱化技术边界,却在用户手册中罗列免责条款,将异形障碍物、恶劣天气等场景下的事故风险转嫁给消费者。

智能驾驶的责任归属问题至今模糊不清。现行法规大多都默认事故责任归属驾驶员,除非车主能证明车辆存在设计缺陷,即使出现了像上海这样的明确规定“无人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并造成损害,依法应由智能网联汽车一方承担责任的”,但车企掌握核心算法与传感器数据,普通人维权依然存在较大的技术壁垒和法律保障缺失。有业内人士指出,只有L3级以上的自动驾驶,才会出现智驾和人驾的责任划分,“L3产品在智驾状态出现事故时,责任由车企承担。”这种制度设计客观上纵容了车企的技术冒进。

行业狂欢下的理性缺失

智能驾驶领域正在上演一场集体狂欢。全民普及化进程加剧了安全风险,一方面,是比亚迪掀起“智驾平权”运动,10万+全系标配“天神之眼”,10万以下也可配备高速领航功能;理想、小鹏等造车新势力普遍将智驾作为核心卖点,宣扬“入门即享”。另一方面,技术狂飙的背后是基础研究的薄弱,激光雷达的缺失、毫米波雷达的误判、软件算法的漏洞,构成了智能驾驶的“阿喀琉斯之踵”。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事故现场,那些扭曲的金属、焦黑的车身、未打开的车门,都是对技术傲慢的无声控诉。

有观察人士提醒,“当前阶段的智能驾驶不是自动驾驶,只是一种L2+级的组合式驾驶辅助,最终执行驾驶任务的始终是驾驶员”。然而,车企为争夺市场份额,刻意模糊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的边界,频繁使用或暗示“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等术语。导致用户过度依赖系统,最终将生命置于险地。

保证安全驾驶才是最重要、最基础的

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是让出行更安全,其发展已进入政策与技术共振的关键期。近年来,我国通过立法确权、基建铺路、政策赋能和监管护航,正在构建适应技术变革的新型治理范式。然而,如何平衡创新激励与安全底线,如何推动跨区域标准统一,如何保障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构建协同、安全、高效的车联网,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汽车行业需要重构技术研发的价值排序:在激光雷达的普及、多传感器融合算法的优化、应急制动系统的可靠性提升等方面加大投入,而非沉迷于“脱手时长”“NOA覆盖里程”等数字游戏。

车企应当以敬畏之心对待用户生命,在宣传中明确技术边界,在交付时强化安全培训。

监管部门则需加快制定强制性标准,建立第三方数据验证机制,打破车企“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局面。

驾驶者作为自身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更应清醒认识到,智能驾驶的本质是辅助工具,而非替代方案。自己的生命还是要靠自己保护,别人说的都不算。

智能驾驶的本质是一场 “算法定义规则、数据重构价值、生态决定未来”的革命。智能驾驶还需在技术攻坚中保持战略定力,尽管存在法规滞后、伦理争议、技术瓶颈等挑战,但正如甘肃 5G 智慧公路的通车、厦门车路协同的落地,这场变革已从概念走向现实。我们尚未完全准备好,但历史的车轮也不会等待。唯有以开放的心态看待技术导致的负面影响,在动态调整中推动技术走向成熟。

需要记住的是,技术的发展,绝不能再以人的生命为代价了!愿事故原因尽早查清,把车祸真相公之于众,该担责的担责,该整改的整改,吸取血的教训。

(文/混沌生)

免责声明

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片、视频、音频、文字等)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客观理性分享观点,无不良引导,请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

来源:学习大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