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湟农业具有其他农业区不具备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使河湟农业具有了可说性和可传播性,这是经营一部高原农业专题片的前提,做这样一部专题片,可以引起方方面面的关注,重要的是可以促进河湟农业的发展。
河湟农业具有其他农业区不具备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使河湟农业具有了可说性和可传播性,这是经营一部高原农业专题片的前提,做这样一部专题片,可以引起方方面面的关注,重要的是可以促进河湟农业的发展。
河湟地区,土地贫瘠,干旱少雨,气候条件差,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保护生态与发展农业的矛盾十分突出。中原农业经过几千年的积累,发展到农耕文化的高度文明时期,精耕细作,农具的更新与使用,都标志着农耕文化的高度文明。河湟地区则不然,基本上属于粗放经营。汉朝以前,河湟地区以牧业为主,两汉时才有了屯田制,后历代统治者不断的移民屯田,促进了河湟地区农业大发展,许多移民虽然来自先进的中原地区,掌握先进的农耕技术,但河湟地区自然环境制约了先进农业技术的运用,广种薄收成了河湟农业的主要手段。大面积的土地开垦,带之而来的是原始植被的大破坏,使原本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不堪。
河湟农业传统与现代并存,事物发展有其自身不可能超越的规律,农业的发展亦然,农人在长期的生产积累中,不断改进着他们的耕作技术,改善着自己的生活,当中原文明发展到农耕文明的高峰期时,自然而然的进入了现代的耕作时代,大量的现代机械自然而然的取代了传统的耕作工具,现代的耕作技术也自然而然的取代了传统的耕作技术。
河湟地区的农业发展,可以说没有这样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它几乎是一跃便从传统的耕作技术中跳进到现代农业的进程中来了。在河湟地区有的地方至今还在用“二牛抬杠”种地,社会的变革,只能以形式上或者说是表面上给故有社会注入新鲜的生机,并不能使故有社会也象革命成功一样,瞬间脱胎换骨,在新鲜的生机注入后,它依然会顽固的存在故有的形态,这种形态只能在过程中逐渐的自我消失,或者说是自我更新。
河湟地区的农业形态,决定了河湟农人的价值观,他们在大变革中,大部分人处在边缘地带,他们没有能力,也没有意识投身变革之中,所以青海的事情总是比内地慢半拍。
河湟农人对生态环境有强烈保护意识与强大的破坏意识。河湟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是河湟农人的共识,他们大量的植树,田间地头,房前屋后,到处郁郁葱葱,他们的保护意识十分强烈。但缺少耕地的现实和生长期短、单产低的现状,使农人为了生活不断向荒山开进,用广种薄收来弥补单产的不足,使大片大片的植被受到破坏,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劣,这种破坏力十分强大。
人类要主宰自己的命运,不得不向大自然挑战,短时间,我们是胜利了,但长远看,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终归于失败,但当我们意识到失败时,再去挽回就很难了。
1998.10.6
来源:养宠小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