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 月 31 日,越剧界备受瞩目的 “小王少楼” 孟再平,在与胰腺癌的顽强抗争后,永远告别了她挚爱一生的戏台,年仅 49 岁。这一消息传来,无数戏迷的世界瞬间失去了一抹亮色,网络上满是 “从今再无孟山伯” 的深切惋惜,她的离去,不仅是一位优秀演员的落幕,更让越
8 月 31 日,越剧界备受瞩目的 “小王少楼” 孟再平,在与胰腺癌的顽强抗争后,永远告别了她挚爱一生的戏台,年仅 49 岁。这一消息传来,无数戏迷的世界瞬间失去了一抹亮色,网络上满是 “从今再无孟山伯” 的深切惋惜,她的离去,不仅是一位优秀演员的落幕,更让越剧界一段充满活力的艺术篇章,仓促画上了休止符。
戏台基因:从乡间摇篮曲到初露锋芒
孟再平与越剧的缘分,从出生起便已注定。她的父亲是浙江诸暨乡间小有名气的路头戏艺人,每当夜幕降临,乡间的戏台亮起灯火,父亲咿咿呀呀的唱腔便成了孟再平最熟悉的摇篮曲。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戏曲的种子早早在她心中生根发芽,年幼的她总爱跟在父亲身后,模仿着台上演员的身段与唱腔,那份对戏曲的热爱,是刻在骨子里的执着。
天赋的显现往往出人意料。九岁那年,孟再平在一次乡间的小型演出中,主动要求上台演唱一段。当她站在简陋的戏台上,开口唱出第一句时,在场所有人都被震惊了 —— 这个年纪尚小的孩子,不仅唱腔婉转悠扬,更将角色的情感拿捏得有模有样,尤其是她那极具辨识度的嗓音,清亮中带着一丝独特的韵味,一开口就能牢牢抓住听众的耳朵。父亲看着台上的女儿,眼中满是欣慰,他知道,孟再平天生就该属于戏台。
随着年龄增长,孟再平对越剧的热爱愈发浓烈。16 岁时,她做出了人生中第一个重要决定:正式踏上学戏之路,加入台州当地的一个民间戏班。彼时的民间戏班条件艰苦,没有固定的排练场地,演出也多在乡镇村落间奔波,常常是白天赶路,晚上登台,饿了就啃几口冷馒头,渴了就喝几口凉水。但孟再平从未有过一句抱怨,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学戏中,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练基本功,压腿、下腰、练身段,汗水浸湿了一件又一件练功服;到了晚上,别人都休息了,她还在借着微弱的灯光琢磨唱腔,反复练习台词。
正是这段在民间戏班的 “江湖历练”,让孟再平练就了一身扎实的舞台基本功,更培养出极强的临场应变能力。有一次,在一场露天演出中,饰演反派的演员突然忘词,场面一度陷入尴尬。就在观众议论纷纷时,孟再平迅速反应,根据剧情临时加了几句台词,巧妙地将剧情衔接起来,不仅化解了危机,还让演出更加精彩。台下的观众纷纷鼓掌,戏班班主也对她赞不绝口:“这孩子,天生就是吃戏台这碗饭的。”
1994 年,孟再平迎来了人生的重要转折。凭借多年的积累和出众的天赋,她成功考入上海松江越剧团。这是她第一次进入专业的剧团,这里有专业的老师、完善的教学体系,还有更多优秀的同行。孟再平如获至宝,更加刻苦地钻研技艺。每天清晨五点,当整个城市还在沉睡时,松江越剧团的排练场就已经传来她吊嗓子的声音,从《梁山伯与祝英台》到《狸猫换太子》,经典剧目里的唱段,她反复练习,力求每一个音符都精准到位;寒来暑往,无论刮风下雨,她从未间断过晨练。到了晚上,排练厅里也总能看到她的身影,对着镜子纠正身段,与搭档琢磨对手戏,常常排练到深夜才离开。
1997 年,孟再平迎来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个高光时刻。她在越剧《风雪渔樵》中饰演男主角朱买臣,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她特意学习了 “跌扑” 绝技。为了掌握这一技巧,她无数次在排练场上摔倒,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是常有的事,但她从未放弃。演出当天,当她在台上完成一系列高难度的 “跌扑” 动作,同时将朱买臣的坚韧与不屈展现得淋漓尽致时,台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这次演出让她一战成名,凭借出色的表现,她被直接调入上海静安越剧团 —— 这个汇聚了更多越剧名家的平台,为她的艺术之路打开了更广阔的天地。
在上海静安越剧团,孟再平得到了多位越剧名家的悉心指导。她认真学习前辈的表演技巧,同时融入自己对角色的理解,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儒雅中带着英气,刚柔并济,无论是饰演梁山伯这样的痴情书生,还是陈琳这样的忠义宦官,都能被她演绎得入木三分。2003 年,孟再平在《狸猫换太子》中饰演陈琳,为了塑造好这个角色,她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仔细揣摩陈琳在不同情境下的心理变化,从台词的语气到肢体的动作,都反复打磨。最终,她凭借对陈琳这一角色的精彩诠释,一举拿下浙江省越剧大奖赛金奖,这个奖项,是对她多年努力的最好认可。
为戏痴狂:从国营剧团到创办民营剧团的 “豪赌”
功成名就后,孟再平没有停下脚步。她深知,越剧艺术需要更多的舞台,需要让更多人看到。此后的多年里,她的演出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从繁华的都市剧场到偏远的乡镇戏台,只要有观众,她就愿意登台。甚至在 2010 年,她还带着越剧走出国门,登上了新加坡维多利亚剧院的舞台,成为第一个在海外演出的民营剧团演员(当时她参与合作演出)。在新加坡的演出中,她饰演的梁山伯感动了无数海外观众,许多华人在演出结束后,特意来到后台与她合影,称赞她 “让越剧在海外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荣誉接踵而至,但孟再平心中始终有一个更大的梦想:让越剧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越剧。2017 年,她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震惊的决定 —— 辞去上海静安越剧团的 “铁饭碗”,回到家乡台州,创办属于自己的民营剧团 “台州孟孟越剧团”。
这个决定在当时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有人说她 “疯了”,放着稳定的工作不干,非要去冒风险;也有人劝她,民营剧团生存艰难,资金、场地、演员都是难题,稍有不慎就会血本无归。但孟再平心意已决,她告诉身边的人:“我这辈子就爱越剧,我想为越剧做点实实在在的事,哪怕失败了,我也不后悔。”
创办剧团的过程,比孟再平预想的还要艰难。初期,资金链几度断裂,为了维持剧团的运转,她毫不犹豫地变卖了自己珍藏多年的首饰 —— 那些都是她在各个演出中获得的奖品,每一件都承载着她的回忆;后来,资金还是不够,她又咬牙抵押了自己的房产,把所有的积蓄都投入到剧团中。身边的朋友都为她担心,她却笑着说:“房子没了可以再买,但越剧不能丢。”
剧团的排练场地,是她在郊区租来的一个破旧仓库。仓库里没有暖气,冬天冷得像冰窖,夏天又闷热得像蒸笼;地面是水泥地,排练时不小心就会滑倒;墙壁上布满了灰尘,每次排练前,演员们都要先打扫半天。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孟再平带着二十多个志同道合的演员,每天认真排练。清晨,仓库里传来整齐的吊嗓子声;白天,演员们穿着练功服,反复练习身段和唱腔;晚上,孟再平还会组织大家一起研究剧本,讨论角色。虽然条件艰苦,但每个人的眼里都闪烁着对越剧的热爱之光,那份执着与坚守,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为了让越剧被更多人接受,孟再平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她深知,传统越剧要想吸引年轻观众,就必须与时俱进。于是,她亲自操刀,将经典越剧《梁祝》改编成本地方言版。改编过程中,她既保留了《梁祝》的经典剧情和唱腔,又融入了台州方言的独特韵味,让当地老百姓听起来更加亲切。改编完成后,她带着剧团走进敬老院、乡镇文化礼堂,开展公益演出。每次演出,戏台前都挤满了观众,老人们坐在小马扎上,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跟着哼唱几句;孩子们也围在戏台边,好奇地看着演员们的装扮和表演。有一位老人拉着孟再平的手说:“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么好的戏,还是咱本地话的,真是太开心了!”
除了改编剧目,孟再平还紧跟时代潮流,玩起了新媒体。2020 年,她开通了抖音账号,亲自上阵拍摄短视频。刚开始,她还不太熟悉操作,常常对着手机研究半天如何剪辑、如何配音乐。后来,她逐渐找到窍门,拍摄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有时是一段精彩的越剧唱段,有时是水袖、扇子功等技巧的教学,有时还会分享剧团排练的日常。其中,一条《十里八相送》的水袖教学视频,凭借优美的动作和细致的讲解,在抖音上迅速走红,播放量突破千万,点赞量超过五十万。她的抖音账号粉丝也一路涨到三十多万,很多年轻粉丝在评论区留言:“原来越剧这么美,我也想学习越剧!”“孟老师太厉害了,跟着视频学了水袖,真的很有趣!” 这个曾经只活跃在传统戏台的艺术家,用最现代的方式,为古老的越剧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在孟再平的带领下,台州孟孟越剧团不断发展壮大,演员从最初的二十多人增加到四十五人。剧团常年奔波在全国各地演出,一年演出场次超过两百场。无论是繁华都市的大剧院,还是偏远山区的小戏台,只要有演出邀约,孟再平都会带着剧团准时前往。她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陀螺,每天忙碌着排练、演出、推广越剧,哪怕再累,只要一提到越剧,她的脸上就会露出笑容。有人问她:“你这么拼,不累吗?” 她回答:“只要能让更多人喜欢上越剧,再累也值得。”
生命绝唱:与癌抗争,坚守到最后一刻
就在孟再平为越剧事业忙碌不停,憧憬着未来时,命运却给了她沉重一击。2024 年 3 月,孟再平开始频繁感到腹痛,起初她以为是演出劳累导致的肠胃不适,并没有太在意,依旧坚持排练和演出。直到有一次,在排练过程中,腹痛突然加剧,她疼得直不起腰,脸色苍白,演员们赶紧把她送到医院。
经过一系列检查,一张胰腺癌晚期的诊断书,将孟再平的人生推向了深渊。医生告诉她,由于病情发现较晚,癌细胞已经扩散,她的生命可能只剩下三到六个月。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孟再平瞬间陷入绝望。但她很快冷静下来,做出了一个决定:隐瞒病情,不告诉剧团的演员和家人,继续完成已经安排好的演出。她不想因为自己的病情,影响剧团的正常运转,更不想让热爱她的观众失望。
从确诊那天起,孟再平开始了与病魔的顽强抗争。她一边偷偷接受治疗,一边坚持登台演出。化疗带来的副作用让她备受折磨,恶心、呕吐、脱发,身体也一天天消瘦下去,曾经在舞台上英姿飒爽的她,体重锐减,身形消瘦得像一根竹竿。但只要一踏上舞台,她就像变了一个人,立刻精神抖擞,脸上带着饱满的笑容,唱腔依旧清亮,身段依旧优美,没有人能看出她正承受着病痛的折磨。
有一次,剧团在外地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再平饰演梁山伯。演出前,她刚结束一次化疗,身体非常虚弱,工作人员劝她取消演出,她却摇了摇头:“观众们都等着呢,我不能让他们失望。” 演出开始后,她凭借强大的意志力,完整地完成了演出。当演到 “化蝶” 那一幕时,她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生命的眷恋和对越剧的热爱,台下的观众被深深打动,掌声和欢呼声此起彼伏。演出结束后,她走下舞台,再也支撑不住,直接倒在后台的椅子上,脸色苍白,汗水浸湿了戏服。身边的演员看着她,心疼得流下眼泪,她却笑着说:“没事,我还能演。”
在与病魔抗争的日子里,孟再平从未放弃对越剧的热爱。她依旧关注着剧团的排练和演出,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就会来到排练场指导演员。有时,她坐在一旁,看着演员们排练,会忍不住站起来,亲自示范动作,纠正唱腔。她常对演员们说:“越剧是我们的根,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放弃。”
为了延续生命,能有更多时间陪伴剧团、陪伴观众,孟再平几乎倾尽所有。她不仅花光了所有积蓄,还四处借钱,打了价值百万的抗癌针。每一次打针,都伴随着巨大的痛苦和高昂的费用,但她从未犹豫过。她告诉身边的人:“只要有一线希望,我就想活下去,想继续在舞台上唱越剧。”
然而,病魔的力量终究太过强大。8 月 9 日,距离她离世不到一个月,孟再平还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剧团接下来的巡演计划,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她还在视频中笑着和粉丝们打招呼,告诉大家 “很快就能在舞台上见面”。那时的她,虽然身形消瘦,但眼神依旧坚定,没有人能想到,这竟是她对这个世界最后的预告。
8 月 31 日,孟再平在医院永远闭上了眼睛,年仅 49 岁。她用生命最后的时光,诠释了对越剧的热爱与坚守,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挚爱的戏台。
送别与缅怀:戏迷泪送,一生情缘留遗憾
9 月 8 日,孟再平的追悼会在台州市殡仪馆举行。消息传出后,数百名戏迷和亲友从全国各地赶来,有的戏迷为了能送她最后一程,连夜乘坐火车、汽车奔赴台州。追悼会当天,殡仪馆外摆满了花圈,前来送别的人们身穿素衣,手持白菊,脸上满是悲伤。空气中弥漫着哀乐,偶尔传来压抑的哭声,整个场面庄严肃穆。
灵堂的布置充满了孟再平的印记,仿佛是为她打造的最后一个 “戏台”。灵堂的背景是她曾主演的《狸猫换太子》中的宫廷布景,华丽而庄重;两侧的墙壁上,挂满了她从艺以来饰演过的经典角色剧照 —— 有《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儒雅深情的梁山伯,有《狸猫换太子》中忠义正直的陈琳,还有《风雪渔樵》中坚韧不屈的朱买臣。每一张剧照,都记录着她在舞台上的风采,让前来送别的人们仿佛又看到了那个在舞台上光芒四射的孟再平。
送葬的车队由八辆黑色迈巴赫组成,车队缓缓行驶在城市的街道上,吸引了许多路人驻足。每辆车的车头都安放着孟再平身着戏服的遗照,照片中的她,笑容温婉,眼神坚定,仿佛还在向人们诉说着对越剧的热爱。
孟再平的现任丈夫林先生,全程红着眼眶操持着追悼会的一切。他穿着黑色的衣服,头发有些凌乱,眼底布满血丝,显然是连日操劳所致。在灵堂前,他亲手为孟再平献上花圈,还亲自写下一副挽联,上联是 “一生为戏痴,台上风华终成绝唱”,下联是 “满腔热血洒,人间再无孟山伯”,横批是 “一路走好”。这短短几句挽联,字字泣血,饱含着他对亡妻无尽的思念与不舍。
孟再平的继女也全程披麻戴孝,她紧紧抱着孟再平的遗像,泪水不停地从脸颊滑落,好几次哭得几乎昏厥过去,需要身边的人搀扶才能站稳。她哽咽着说:“妈妈(孟再平)待我像亲生女儿一样,她总是那么乐观、坚强,我还没来得及好好孝敬她,她就走了……”
在追悼会上,有两个人的出现,让这段悲伤的故事多了几分复杂的情感。一个是孟再平的儿子,他按照当地送别亲人的习俗,头戴草帽,背着一双草鞋,静静地站在灵堂的一角。他的脸上没有过多的表情,但眼神中的悲伤却难以掩饰。据了解,孟再平在儿子三岁时,因为与前夫感情不和而离婚,儿子被判给了前夫抚养。此后,由于工作繁忙,她与儿子相处的时间并不多,但始终牵挂着儿子,经常给儿子打电话、寄东西。
另一个引起人们关注的人,是孟再平的前夫。他穿着黑色的衣服,默默地站在人群中,眼神一直停留在孟再平的遗像上,脸上满是复杂的情绪。据知情人士透露,孟再平与前夫离婚后,前夫多年来一直没有再娶,不知是否心中始终放不下她。在孟再平离世后,前夫在朋友圈发了一句:“你欠我一个解释。” 这短短七个字,充满了委屈与不甘,背后似乎隐藏着一段外人无从知晓的恩怨纠葛。如今,他抛开过往的一切,前来送她最后一程,这份迟来的送别,也让在场的人们感慨不已。
追悼会结束后,孟再平的遗体被送往火化场。许多戏迷不愿离开,他们站在殡仪馆外,望着车队离去的方向,久久不愿散去。有人拿出手机,播放着孟再平演唱的越剧片段,清亮的唱腔在空气中回荡,仿佛是她在向这个世界做最后的告别。
来源:濮达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