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变形”记丨遵义:各类人才扎根乡土 特色产业助农增收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9 14:51 3

摘要: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遵义市通过政策引导、产业培育,吸引大批返乡能人、技术能手扎根农村,带动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为乡村注入新活力,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各地涌现出的致富带头人,正用新技术盘活资源,以新理念带动就业,让一个个特色产业落地生根,不仅美了乡村、富了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近年来,遵义市通过政策引导、产业培育,吸引大批返乡能人、技术能手扎根农村,带动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为乡村注入新活力,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各地涌现出的致富带头人,正用新技术盘活资源,以新理念带动就业,让一个个特色产业落地生根,不仅美了乡村、富了百姓,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在播州区三岔镇小目标家庭农场,金秋时节猕猴桃挂满枝头,果实累累,笑语不断,不少游客专程前来品尝鲜果、体验采摘。“我是从广东过来的,听说这里有猕猴桃,就来果园采摘。可以自己摘到喜欢的果子,比超市买的更新鲜,口感更好,也更有乐趣。”广东游客彭婷高兴地说。

这片充满生机的果园,几年前还是一片撂荒地。2018年,返乡青年龙良珠在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政策的吸引下,从深圳回到三岔镇,创办家庭农场,发展水果种植130余亩。“我们农场种植的猕猴桃有60亩,今年产量预计25万斤左右,主要是黄心猕猴桃。今天开始正式采摘,预计在10月中下旬全部收完。”龙良珠介绍道。

依托“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农场的猕猴桃销往全国各地,年产值超过200万元。同时,农场还常年雇用十多名固定工人,农忙时每日临时用工超过百人,每年发放劳务工资100万元。“我们以前在外边打工,照顾不到家里。现在在农场上班,工资比较稳定,一个月3000多,一年三四万,还可以学技术。”长山村村民葛友辉满意地说。龙良珠表示:“当时定下这个小目标,就是想把这荒山变成花园式的果园,这个目标基本已经实现了。下一个目标就是要卖得更好,让更多老百姓赚到可观的收入。”

小小猕猴桃,不仅成就了个人创业梦想,更成为带动一方百姓增收的致富果。随着越来越多种植能手和企业的扎根,三岔镇特色经果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三岔镇副镇长姚蕾介绍:“近年来我们聚焦特色经果产业,大力培育新型农业产业经营主体。目前我镇辖区内共有种植大户14户、种植专业合作社5个、种植企业7家,种植面积已达5000余亩,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年产值可达2500余万元。”

同样迎来可喜变化的还有仁怀市的群山深处。90后青年曾小亿和弟弟曾晓,今年五月投资20万元购入无人机,为当地高粱种植户提供运输服务,开辟出一条“空中快线”。无人机飞手曾晓熟练地操作着无人机:“飞机起飞,大家注意!”曾小亿介绍,该型号无人机最大载重为300斤,针对农作物的实际吊运能力为170斤。在当天的作业中,吊运距离超过500米,高差达200多米,每次耗时约2分钟。

“以前我们靠人工背,要1个小时才到山顶,来回差不多3个小时,很费力。现在好了,用上无人机,分把钟就到马路上,轻松多了。”茅坝镇黎明村村民阎朝先感慨道。从城市回归乡村,从“背粮下山”到“云端转运”,曾小亿和曾晓用科技为家乡带来了新活力,自己也收获了一份稳定的事业。截至目前,兄弟俩已收回三台无人机的投资成本,月收入超过3万元。曾小亿表示:“接下来我想在仁怀开一家无人机的售后以及销售店,推广让更多人来接触无人机、购买无人机,让农业更轻松。”

与此同时,凤冈县永安镇田坝社区的南瓜种植基地也迎来采收高峰。田间地头,金黄饱满的南瓜挂满藤蔓,村民们正忙着采摘、搬运、装车。“我在基地摘南瓜,一天120元。明年我自己也打算种十几亩。”田坝社区居民陈昌海一边忙碌一边说。

基地负责人谭明洪原来从事花椒种植,去年以来他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规模化种植南瓜400余亩,带动60多户村民参与,预计今年总产值120万元。“我们的南瓜主要销往广州、上海、福建等地。明年还将扩大规模,带动更多农户共同致富。”谭明洪信心满满地说。

从荒山变果园,从人工背扛到无人机运输,从零星生产到规模经营,遵义乡村正发生着可喜的变化。一个个特色产业落地生根,不仅美了乡村、富了百姓,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来源:遵义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