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五点,厦门大学勤业食堂后厨已灯火通明。王师傅将翠玉般的包菜叶浸入山泉水,水珠顺着叶脉滚落时,他想起三天前那个特别的清晨——三十里外的凤路村菜地里,菜农老林正对着滞销的包菜发愁,而此刻,这些带着晨露的蔬菜即将化作数千份暖心餐点。
清晨五点,厦门大学勤业食堂后厨已灯火通明。王师傅将翠玉般的包菜叶浸入山泉水,水珠顺着叶脉滚落时,他想起三天前那个特别的清晨——三十里外的凤路村菜地里,菜农老林正对着滞销的包菜发愁,而此刻,这些带着晨露的蔬菜即将化作数千份暖心餐点。
故事始于鹭岛春日的丰收之困。翔安区新圩镇的包菜田里,层层叠叠的翡翠色植株在春风中摇曳,菜农们却眉头紧锁。市场行情的意外遇冷,让这些凝聚着汗水的优质包菜面临滞销困境。"每棵菜都像自家孩子,实在不忍心看它们烂在地里。"老林粗糙的手掌抚过包菜叶片,褶皱里藏着泥土的痕迹。
转机出现在3月26日。厦门大学后勤集团办公室的墙上,那张标注着宁夏、闽西等帮扶地区的地图旁,新增了翔安区的坐标。作为福建省教育后勤协会会长单位,厦大联合集美大学、华侨大学,与当地合作社签下每日10吨的采购协议。当载满包菜的货车驶入校园时,食堂经理陈姐特意在验收单备注栏写道:"请转告乡亲们,这些翡翠宝贝我们接住了。"
真正的考验在后厨。面对每日近两万斤的包菜,大厨们化身食材魔术师。林师傅将包菜丝与海蛎轻揉成煎饼,金黄酥脆里藏着海洋的鲜甜;面点间飘出包菜虾皮蒸饺的香气,蒸汽氤氲中升腾着巧思;就连砂锅粥里都浮动着翡翠色的涟漪。学生们在意见簿上画满创意:包菜天妇罗、芝士焗包菜、泰式凉拌包菜......后勤处长笑着展示手机里学生发来的表情包:包菜拟人举着"求改造"的牌子。
"八毛钱的炒包菜,是青春最温暖的注脚。"2009级校友小周在厦大官微留言。当年经济拮据时,食堂阿姨总会多给他舀一勺,"现在终于有机会回馈这份温暖"。这种双向奔赴的情谊,让普通蔬菜承载起特殊的情感价值。
其实这份担当早已镌刻在厦大的基因里。芙蓉隧道旁的"宁夏窗口"常年飘着蒿子面的香气,产自六盘山区的土豆与黄牛肉,经大师傅的巧手化作"扶贫三宝";南光餐厅的"闽西风情档口",连城地瓜干与武平金线莲炖汤滋养着学子们的乡愁。正如后勤集团李主任所说:"我们做的从来不只是饭菜,而是连接土地与未来的桥梁。"
夜幕降临时,勤业食堂的LED屏滚动播放着包菜菜谱研发进度。食品工程系的同学们正将实验室数据转化为烹饪方案:包菜中叶黄素保留率最高的焯水时长、维生素C流失最少的热炒温度。而在三十公里外的凤路村,老林接到孙子电话:"爷爷,我今天吃了包菜春卷,同学们都说像翡翠卷着春天!"
这场持续十五天的"包菜行动",最终演变为跨越城乡的温暖叙事。当象牙塔里的智慧遇见土地的温度,当青葱校园的善意拥抱田野的守望,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三十万斤蔬菜的流动,更是高等教育机构在乡村振兴中绽放的人文光辉。或许正如厦大校长在采购协议签署仪式上所言:"大学之道,不仅在书斋课堂,更在让知识长出脚来,走进烟火人间。"
食堂窗口前,包菜料理的队伍依然蜿蜒。有人端着包菜煎饼笑谈这是"翡翠酥",有人对着包菜炒粉感慨"吃出了家的味道"。这些日常的烟火场景,恰是大学担当最生动的注脚——在锅铲与炒勺的碰撞声中,在牙齿咬破菜叶的脆响里,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正以最质朴的方式落地生根。
来源:一个叫春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