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工作怎么干?这场会议划重点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2 12:32 1

摘要:2024年,粮食产量跃上新台阶,“三农”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25年,发展壮大农业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今年合肥“三农”工作怎么干?这场会议划下重点——

在希望的田野描绘新“丰”景

2024年,粮食产量跃上新台阶,“三农”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25年,发展壮大农业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4月1日下午,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总结盘点“三农”工作,分析当前形势,部署今年重点工作,奋力推动合肥乡村全面振兴走在前、作示范。

稳住“压舱石”,行得万里船。今年合肥“三农”工作怎么干?又有哪些新举措?这场会议划下重点。

牢守“两条底线”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有“两条底线”。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其中一条底线是确保粮食安全。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2025年“三农”工作,排在首位的就是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2024年,合肥粮食总产近五年首次超300万吨,同比增长1.2%;蔬菜产量首次超260万吨,同比增长2.3%。

产量再创新高,责任扛得更稳。然而,丰收并不代表可以“高枕无忧”。极端天气、旱涝灾害一旦发生,就是最大的“拦路虎”。

保障粮食生产,须臾不可放松,对于合肥这样一座千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更是如此。今年,合肥目标明确: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在300万吨以上,打造“江淮粮仓”合肥示范区。

在巢湖市中垾镇三圩村麦田,高铁列车从高标准农田上方驶过。全媒体记者 马丰成 摄

稳产保供并非易事。在耕地资源总量有限的条件下,提单产成为必然选择。

今年,合肥将以稳面积、提单产、增效益为主攻方向,深入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探索高标准农田“规建管用”一体化模式,建成高标准农田40万亩以上。

另一条底线是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必须慎终如始、扎实做好这项工作。

合肥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动态帮扶机制,加强特困家庭动态筛查,及时发现、精准救助生活困难群众,真正把小百分比的急难愁盼办到百分之百。

加速向“新”挺进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新兴产业赛道上,合肥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打造农业强市,又当如何向“新”挺进?

培育特色产业,是一大发力方向。近年来,合肥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干出不少成效。在肥东县,以牌坊杭椒等为代表的优势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超200亿元;肥西县瞄准苗木花卉,市场化开展中国苗交会,累计交易额近6亿元。

借鉴发展战新产业的成功经验,合肥提出,以工业思维抓农业产业,研究实施新一轮农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行动。

具体来说,将系统谋划蔬菜、瓜果、粮油、畜禽、水产等产业布局,加快抢占宠物经济、功能食品、苗木花卉、农业机器人等新兴赛道,争创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产业链条集群发展,产业空间集约布局。今年,合肥将以园区理念抓农业增效,支持五县(市)加快创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长丰县水湖镇草莓小镇智慧农业谷数字草莓示范园内,工作人员采摘空中草莓供应市场。方好 摄

产业发展离不开经营主体。去年,合肥农产品加工产值迈上2000亿元台阶,百亿级农业产业化企业实现“零的突破”,新增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2家、总数全国第2。

今年,在新目标引领下,合肥将坚持“内培外引”“壮大扶小”并行,构建国家、省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梯次发展格局,健全“场转社、社办企、企升规、规上市”的梯度培育链条。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要靠科技赋能。合肥作为创新之城,在发展农业科技上有优势,关键是将硬核科技转化为农业发展的支撑力。

当前,人工智能、低空科技等技术发展为农业生产带来重大变革,合肥将抢抓机遇,围绕“两端”发力。

一是研发端,将推进中科智慧农业谷、中国菌物谷等研发平台建设,面向生物育种、农机装备、绿色食品等重大需求,组织开展核心技术攻关。

二是应用端,将开展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新增数字农业工厂10个以上、推广“四新”成果200项以上。

持续深化改革

对“三农”工作而言,改革一直是重头戏。

钱、地、人三要素是其改革的关键。今年,合肥的“三农”改革也将重点围绕三要素展开。

首先,钱从哪里来?

财政资金自然是重要源头,但加快项目建设仍需多元投入。这就要深化“乡村投融资”改革。

横向上,整合涉农资金,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加大金融服务力度,撬动更多金融资金、社会投资。纵向上,抢抓政策机遇,结合国家“两重”“专项债”项目申报,系统谋划一批农村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项目,争取更多政策资金。

打好财政金融组合拳,“三农”工作也就有了底气和实力。

其次,地要怎么用?

农村的土地主要包含三块: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

今年,承包地稳字当头——二轮承包到期县(市、区),要完成延长30年试点工作;宅基地盘活利用——支持农房翻建意愿强、使用权流转前景好的村建设精品村;集体建设用地试点入市——全面摸排全市可入市地块,做好零星地规整,适时推动入市。

肥东县长临河镇六家畈社区民宿群。全媒体记者 郭如琦 摄

“三块地”稳了、活了,农村最大的资源也就能发挥更大的效益。

最后,如何引育人才?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去年,一大批大学生自发返乡创业,种草莓、开民宿、办农家乐,带动村民就业增收。

市民在油菜花盛开的蜀山区小岭南游玩。陈三虎 摄

围绕引得来、干得好、留得住,今年合肥将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引育行动,开展电商直播、无人机飞手、农机操作等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健全市县乡三级联动的政策扶持体系,壮大新型职业农民和乡村工匠队伍。

头雁领航、群雁齐飞,一笔一画将美好蓝图变成现实图景。

农村天地广阔,农业大有可为。会议强调,要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不断开创合肥“三农”工作新局面。

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合肥满怀信心再出发。

来源:合肥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