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万家茶企的转型之路:成为“海洋”,还是深耕“山泉”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7 00:55 1

摘要:胖东来七个月卖茶5.8亿,云南老李却连老客户都跑了,同一口锅里煮出的两种味道,根源不是茶,是账本和良心。

胖东来七个月卖茶5.8亿,云南老李却连老客户都跑了,同一口锅里煮出的两种味道,根源不是茶,是账本和良心。

5.8亿不是奇迹,是把进货价、人工、房租、利润全部贴在柜台上,顾客拿手机一算,发现比直播间便宜两块五,于是抢空。

老李手里也有好茶,可一斤普洱喊三百没人信,因为没人知道三百里有多少水分。

茶城惯用的“古树”“大师”标签,在胖东来一张A4纸面前碎得干净。

七万家茶企,六成茶园,四成产量,听起来吓人,拆开看是七万个小作坊各唱各的调。

没有统一标准,同一款龙井今天炒青味重,明天豆香高,顾客自然记不住品牌,只能记住“贵”“水太深”。

高价茶被炒成期货,仓库里十年陈茶价格翻十倍,真正想喝的人买不起,能买的人不喝,泡沫把路堵死。

胖东来把生产视频放在门口大屏,从杀青到装箱全程直播,云南老李连手机支架都没有。

差距不是技术,是决心。

公开成本等于砍掉讲故事的利润,很多老板舍不得,宁可继续赌顾客看不懂。

大企业想活下去,只能做标准化口粮茶,像卖矿泉水一样卖茶,每包三克,热水一冲就能喝,价格标在货架上,全国一个价。

中小企业想活,必须找到一口小井,比如只做海拔一千五百米以上的荒野白茶,一年卖五吨就够发工资。

井水虽浅,喝的人死心塌地。

两种活法不打架,大企业用资金把小品牌带进商超,小品牌用风味帮大企业留住挑剔的舌头。

日本抹茶粉已经冲进奶茶、冰淇淋、面膜,中国茶还在礼盒里睡大觉。

把茶叶磨成粉,卖给饮料厂,一斤能抵三斤干茶的钱,这条路没人拦着,只是很多人嫌不体面。

茶不是古董,是口粮,是每天倒进杯子的热水。

顾客要的是今天花的钱明天不后悔,不是听完故事回家心疼。

七万家茶企如果继续把顾客当冤大头,五年后可能只剩七百家。

透明和特色,到底哪个更难?

来源:不玩的子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