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创赛一等奖|郑珊珊:以体育人,以赛促教,声传强音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9 10:11 1

摘要:在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激烈角逐中,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郑珊珊负责的《体育赛事解说理论与实践》课程,斩获产教融合赛道全国一等奖。

在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激烈角逐中,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郑珊珊负责的《体育赛事解说理论与实践》课程,斩获产教融合赛道全国一等奖

作为一位青年教师,她以“体育+媒体+科技”的跨学科融合实践,展现了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中的硬核实力与教育温度。

教师简介

郑珊珊,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体育赛事系副主任、副教授、博导,身兼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术带头人等多项荣誉。

学术上,她主持参与12项省部级以上课题,出版专著、发表论文及内参12篇,获11项省部级教学奖,参与国家一流金课建设,主编5部教材。

教学中,她以产教融合带学生实战,在央视频等平台完成冬奥、巴黎奥运等赛事解说超5000场,指导学生拿了“挑战杯”等省部级奖项54项(含北京金奖25项)。

同时,她服务国家体育总局项目,担任四届奥运周期国家队导师,助力奥运冠军提升媒介素养,深耕体育文化,讲好中国体育故事。





根植沃土,以体为本育英才

“坚持以体为本、以体育人,发挥学校优势特色与多元学科交叉融合,是我们能够取得突破的关键”郑珊珊坦言。从课程设计到实践落地,北京体育大学始终为教学创新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资源支撑与技术平台。正是这份来自学校的坚定托举,让团队在面对全国顶尖高校同台竞技时,充满底气与信心。在备赛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八个月里,学校以赛促教、以赛促改,组织多轮专家指导,邀请资深教学名师对课程理念、模式设计与实施路径进行系统打磨。

这一理念不仅成为课程创新的核心指引,更激发了团队深耕育人、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感。正是在这片沃土之上,一门融合体育、媒体与科技的创新型课程,得以破土而出、拔节生长。

实战为基,创新“三融四化”教学模式

课程创新的根基,深植于北体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多年深耕的产教融合土壤。该课程紧密服务体育强国、文化强国战略。以培养“言之有物、有理、有情”,能够讲好中国体育故事的卓越解说人才为目标。通过产教融合的“三融四化”模式,将以央视频为代表的媒体链、项目协会等体育链、中国移动等科技链,全程嵌入课堂,让学生在“赛事直播生产线”进行实战解说,实现“知识能力化、能力应用化、应用经验化、经验效益化”螺旋式进阶。在此模式下,重构教学内容、创新任务制实战、岗位等级进阶式评价,以及课程思政的“润物细无声”。

“没有什么比学生收获和提高更能说明课程创新的成效。”学生解说能力显著提升,在央视频、北京广播电视台等媒体完成5000多场重大赛事解说直播,其中巴黎奥运解说单场点击量破3.7亿;学生“双创”能力突出,获得“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等省部级获奖98项目,其中北京市金奖25项。产教模式、课程成果等获企业感谢信17封,产出教学案例5部。

她认为,产教融合不是单向索取,而是双向奔赴。学生提升了专业能力、解决就业,企业获得了流量、提升效益,真正解决“学生缺平台-企业缺人员”“解说员缺口大但用户需求高”的供需矛盾。落实教育链、人才链、企业链、创新链融合,实现可持续的协同育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

Sports



学生为本,师生并肩共成长

“教学创新的起点与终点是学生,创新成果的共创者也是学生”,郑珊珊动情地说。每一次解说、每一次复盘,每一次进阶,每一份成绩的背后,是学生的努力与成长。她与学生一起在北体传媒通宵达旦地工作,细化每一页PPT、每一个数据、每一秒视频,“这门课也属于他们。”

她和学生们一起经历过北体的24小时:凌晨一点指导有时差的赛事复盘,凌晨两点打磨创新创业材料,凌晨四点准备朗诵比赛,凌晨五点出发前往演出场地。那是零下35℃的海拉尔睫毛结冰,是40℃南昌高温中穿着长袖排练十小时,学生们崩溃过、哭泣过,却从未放弃。当学生们说出“我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拿起麦克风,让世界听到中国体育力量”时,家国情怀、专业精神和职业理想已然融为一体。这是学生最朴素的告白,也是课程思政最动人的回响。




从三尺讲台到奥运赛场,从文本教案到过亿点击量的直播,郑珊珊始终坚信:教育的本质是点燃信念、传承精神,是让青年一代在时代洪流中能够挺膺担当,能够用声音凝聚民族记忆,用话语展现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讲好中国体育故事,传播新时代强音!

北体官微 | 2025157期

采访整理 |向美烨、张伟宁

文案撰写 |向美烨、张伟宁

美编排版 |吴语谦辰、向美烨

监制校对 | 赵昕然、石云峰

责任编辑 | 卢雪

来源:老于爱体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