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交谈时,尽量避免谈论以下几个方面的事情,否则容易福报漏尽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09 14:05 1

摘要:老辈人常说 “言为心声,语为心境”,说话这事儿看着简单,里头藏着不少门道。你说出去的每句话,就跟往水里扔石子似的,不光会泛涟漪,还可能影响身边的人和事,甚至悄悄把自己的福报给带跑。老话讲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不光是伤人,有些不该聊的话题,聊着聊

老辈人常说 “言为心声,语为心境”,说话这事儿看着简单,里头藏着不少门道。你说出去的每句话,就跟往水里扔石子似的,不光会泛涟漪,还可能影响身边的人和事,甚至悄悄把自己的福报给带跑。老话讲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不光是伤人,有些不该聊的话题,聊着聊着就把身边的福报漏没了。今天就跟大伙儿好好说说,跟人聊天时,这几方面的事尽量别碰,别等福报走了才后悔。

头一个要注意的,就是别总在旁人面前显摆自己的东西。生活里总有这样的人,聊天时三句离不开 “我家刚换了大别墅”“我上个月又涨工资了”“我认识个大人物,办事特方便”。本来可能是想让人高看一眼,可实际上,多数人听了只会觉得反感,甚至还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历史上西晋有个叫石崇的富豪,就特别爱显摆财富。那会儿皇帝的舅舅王恺也挺有钱,石崇偏要跟他比阔气 —— 王恺用糖水刷锅,石崇就干脆拿蜡烛当柴火烧;王恺做了四十里的紫丝布步障,石崇就做五十里的锦步障,处处要压过王恺一头。

他不光跟王恺斗,还经常摆大宴席,让美人劝酒,客人不喝就杀了美人,用这种极端的法子显自己的地位。可最后呢?他的显摆没换来尊重,反倒因为有钱又张扬,招来杀身之祸,全家都受了牵连。孔子早有说法,“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真正有本事、有福气的人,从不会靠嘴显摆,都是靠踏实做事让人信服。就像《三十而已》里的顾佳,一开始为了让儿子进好幼儿园,也为了融入 “太太圈”,咬牙买了限量版爱马仕包。跟那些太太聚会,她忍不住把包包当话题,想让人家觉得自己有实力。可那些太太根本没把她当朋友,就想着利用她办事,最后还因为这个圈子惹了不少麻烦。后来顾佳想通了,不再靠显摆撑场面,踏实搞茶厂,反倒活出了更实在的日子,身边的好人缘也慢慢回来了。​

再就是,别瞎议论别人的是非对错。咱们聊天时,很容易不自觉就聊到别人的事,比如 “你知道不,隔壁那家最近吵架了”“我们公司那个同事,听说背后打小报告”。可你有没有想过,这些话传出去,不光会坏了别人的名声,还会让自己卷进是非里。历史上魏晋时期的阮籍,就特别懂这个理。那会儿社会乱,很多人因为议论朝政、评价别人惹了祸,可阮籍始终 “口不臧否人物”,从不在别人面前说谁好谁坏。不管别人怎么问他对谁、对啥事的看法,他要么不吭声,要么就说些不沾边的话,最后在乱世里保住了自己和家人,还留下了好名声。

曾国藩在家书里也提过,“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说白了就是安静的时候多琢磨自己的错处,聊天的时候别去议论别人的是非。这话放到现在也特别管用。就像《甄嬛传》里的祺贵人,总爱在宫里说别人闲话:今天说甄嬛狐媚惑主,明天说安陵容出身低,后天又挑唆皇后和其他嫔妃的关系。她以为这样能讨皇后喜欢,可实际上,没人看得上她的嘴碎,最后因为诬陷甄嬛,被皇帝打进冷宫,下场特别惨。反观甄嬛,不管在宫里遇到多少事,都很少议论别人的是非,就算被人陷害,大多也是用行动证明自己,最后才能一步步坐到太后的位置,身边还有槿汐、浣碧这些真心待她的人。​

还有个事儿,别一聊天就全是抱怨、跟人诉苦。生活里难免有不顺心的,偶尔跟朋友吐槽两句没问题,可要是每次聊天都把 “我太倒霉了”“这日子没法过了”“谁都对不起我” 挂在嘴边,时间长了,身边的人都会慢慢疏远你。抱怨就像种负能量,不光会让自己越来越消沉,还会把这种情绪传给别人,谁愿意总跟一个满是负能量的人待在一起呢?北宋的苏轼,一辈子坎坎坷坷,被贬了好多次,从繁华的京城到偏远的黄州、惠州,最后甚至到了当时的 “蛮荒之地” 儋州。可他从没在旁人面前抱怨过命不好,反倒不管到了哪儿,都能找出生活的乐子:在黄州,他琢磨出了东坡肉,还写下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在惠州,他说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儋州,还教当地人读书写字,传文化。正因为他不抱怨、心态乐观,身边总有不少真心朋友,最后不光留下了好多流传千古的诗文,还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福报也一直跟着他。稻盛和夫也讲过,抱怨只会把事儿搞得更糟,心态积极才能招来好运。就像《欢乐颂》里的樊胜美,一开始每次跟安迪、小曲她们聊天,都在抱怨自己的原生家庭、工作不顺、遇不到好男人。一开始大家还会安慰她,可时间长了,看着她只抱怨不改变,朋友们也慢慢觉得累。后来樊胜美终于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不再整天诉苦,而是好好工作、直面家里的事,慢慢变得积极起来,身边的人也重新愿意亲近她,日子也一点点好起来了。​

另外,别老盯着别人的隐私问东问西。每个人都有不想让人知道的小秘密,比如工资多少、感情怎么样、家里的琐事这些,人家没主动说,就别追着问。要是总问 “你一个月挣多少”“你跟你对象吵架了吗”“你家里是不是出啥事儿了”,会让人觉得特别不舒服,觉得你没分寸,慢慢就会对你设防,不愿意跟你深交。春秋时期的晏子,是齐国的名相,特别懂尊重别人的隐私。有一次,齐景公想知道晏子家里的情况,就问晏子 “你家有多少仆人”“你媳妇多大了”,晏子没直接答,反而绕着弯子把话题转开了。

他知道,就算是国君,也不能随便打听臣子的隐私,不然会让人心寒。后来齐景公也明白了,更敬重晏子,晏子在齐国也一直得民心,帮着景公把齐国治理得挺好。卡耐基也提过,尊重别人的隐私,是跟人打交道的底线。就像《都挺好》里的苏明成,一开始总爱打听苏明玉的隐私:明玉刚工作的时候,他就追着问 “你一个月能挣多少”;明玉谈恋爱了,他又问 “你对象是干啥的,家里有钱吗”;甚至明玉买房,他还要问 “你这房子多少钱买的,贷款还是全款”。每次都把明玉问得特别反感,兄妹俩的关系也一直很僵。后来苏明成经历了不少事,终于学会尊重明玉的隐私,不再随便追问,兄妹俩的关系才慢慢缓和,家里的氛围也变好了。​

最后一点,别动不动就否定别人的想法、别人的选择。聊天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就算你不认同,也别直接说 “你这想法不对”“你这么做肯定不行”“我早说过你会后悔”。这种否定的话特别伤人,会让对方觉得自己不被尊重,就算你说的是对的,人家也听不进去,还会破坏你们的感情。战国时期的蔺相如,就特别懂不否定别人。那会儿廉颇是赵国的大将,立了很多功,觉得蔺相如就靠嘴皮子就当了上卿,职位还比自己高,总想着羞辱蔺相如。可蔺相如从没否定过廉颇的功劳,也不跟他争高低,反倒处处让着他。

有人问蔺相如为啥这么做,蔺相如说 “我不是怕他,是因为赵国需要我们俩,要是我们吵架,敌人就会趁机来打赵国”。后来廉颇知道了,特别惭愧,就背着荆条去给蔺相如请罪,俩人成了生死之交,一起帮着赵王,让赵国在当时特别强。苏格拉底也说过,“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啥也不知道”,真正有智慧的人,从不会轻易否定别人,而是愿意听不同的声音。就像《琅琊榜》里的靖王,一开始特别固执,别人提不同意见,他动不动就说 “你这想法不对”“这么做根本没用”。比如梅长苏刚开始帮他的时候,提了些招揽人才、应对朝局的法子,靖王总觉得梅长苏的法子太 “阴险”,直接否定,差点错过好多机会。后来靖王慢慢明白,每个人的想法都有道理,不能随便否定,开始认真听梅长苏和其他人的意见,最后才能成功当上皇帝,成了个贤明的君主。​

说到底,说话这事儿,本质上就是做人的事儿。你说的话让人舒服,别人就愿意跟你亲近,福报自然就来了;你说的话让人反感,别人就会远离你,福报慢慢就漏走了。就像老辈人常说的 “祸从口出,福从口入”,不是说多说话就能有福气,而是要说对的话、说让人心里暖和的话。以后咱们跟人聊天,多想想 “这话该不该说”“说出去会不会让人不舒服”,少显摆、少议论、少抱怨、少打听、少否定,慢慢就会发现,身边的好人缘多了,顺心的事也多了,福报自然就留在身边了。​

来源:禅意心意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