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消灭千年大沙漠,减少黄河年输沙量4亿吨,种出8个韩国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4 21:28 1

摘要:毛乌素沙漠,离我们许多城市其实并没有多远。老一辈讲起这地方,总用“荒无人烟”“连兔子都晒死”的话来形容。可近些年去过西北的人大都愣住了:原先的黄沙漫天,被大片嫩绿的林带和成行的庄稼地替代。虽说没人像电视剧里那样“徒手开荒”,但毛乌素沙漠这几十年的变化,也确实堪

毛乌素沙漠,离我们许多城市其实并没有多远。老一辈讲起这地方,总用“荒无人烟”“连兔子都晒死”的话来形容。可近些年去过西北的人大都愣住了:原先的黄沙漫天,被大片嫩绿的林带和成行的庄稼地替代。虽说没人像电视剧里那样“徒手开荒”,但毛乌素沙漠这几十年的变化,也确实堪称一场让人惊掉下巴的“绿色逆袭”。

陕西官方2020年那组数据,真是让人听着都要乐出声:将近93%的沙化地被治理掉,植被一上来,林子覆盖面直接冲到41%。最让黄河沿线的村民欢呼的,是每年黄河里少了4亿吨泥沙。这可不是小打小闹。曾经天上是沙尘暴,地上啃着窝头的人,如今抬头便是成片杨树林、樟子松——这变化,叫人怎么能不服气?可这样的天翻地覆,真是天降神兵的奇迹吗?到底是谁,把千年沙海搅了个底朝天?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这片荒漠背后,究竟藏着多少苦楚、人意和魄力。

毛乌素从来不是安静的地。在史书里早早就有它的“名声”,但最初的形容词并不全是荒凉。时间往前推个两千年,秦汉那会儿,这地依旧长枣树、野苜蓿,牛羊满坡。在村头的老人嘴里,祖辈其实还守过几亩不大的田,靠种植小麦、高粱为生。到了汉末,北边游牧的人多了起来,这里的农田慢慢被赶着羊群、牛队踩成了草场。好比一锅刚端上桌的饭,被七嘴八舌分成了杂烩。

你别说,这块地皮还特别“娇气”:地表下面不过一巴掌厚的细土,大伙小时候下地,挖上三锄头就满是沙子和颗粒石头。人们拼一把劲想留下点牧草,却拗不过多年羊蹄连根拔,风一掠,“沙墙”就开始趴窝。夏天暴雨一来,水带着沙子直往下游冲,小村子房顶都埋半截。这种状况,谁不急?

唐代一到,毛乌素更像披了一道流沙的“战袍”。昭武九姓、突厥、党项、回鹘……塞上一拨拨的游牧族群,把这里当成“牛羊乐园”。可你一拨,我一拨,草场就变成了寸草不生的光板地。宋末时节据说有人顶着北风跑了三天,连根树枝都没找到。

这还不算完。到了明朝,沙漠简直是朝廷头疼的“前线战场”。政府那会真是着急上火,专门划出了“扒沙”的银子,派人维护边墙。想象一下,不是现在有大机械,而是一帮壮汉靠柳条筐子手抬肩扛,要从沙窝里挖出当年汉武帝修的土坯城墙——挥汗如雨还不够形容,他们干一天,沙就能再卷回来半天。有人在私下里叹口气:“别忙活了,明儿就是沙外头的鸡也会刨到咱墙头。”顺手的农具都磨没了,却还是留不住脚下这点地。

毛乌素的“气性”大,20世纪中叶有份统计,说乌审旗总面积1.16万平方公里,28%全成了沙漠。那时候,乡下大姑娘小伙结婚,有个条件竟然不是“有田”、而是“家门口不刮沙”。更闹心的是,这沙天天“吃地”,人口本来稀,气候更不好,冬天家里什么都填不上,只剩风沙和牛皮被。

等到1990年代,还有农村孩子在课本上画毛乌素,说:“家门口一年刮两个月风。”老人望着天,几乎有点断了念想——“咱还斗得过这个天灾吗?”

可就是从那时起,西北人、甚至全国人都像是被“沙子里钻出来”的毅力逼了一把。剁下狠心,硬是和这沙魔开打。一开始,说实话,也是死马当活马医。村里人结伴,割回来的秸秆打草胳膊冲进沙窝,用树枝编成方格。你没亲手干过,不会懂前人那种忍痛与盼望:大夏天烤着太阳脖子晒爆皮,一边踩着滚烫沙丘,一边和风赛跑。

草方格看似土办法,确实灵——只要风抄不动顶层那点沙,哪怕下头还是流沙,沙漠就得收敛点脾气。慢慢地,绿意一点点爬上来。到了1980年代,年长一点的人还记得:“把风沙按住了,接下来能不能让草自己活起来?”

这时候,治沙的“底气”不再是单单靠胳膊腿。科学家开始调研,每年各路专家、林业局技术员拎着土样本,顶风进沙地实验。有人提出,用东北的樟子松。村里多少老人有点怀疑:“樟子松耐不得旱吧?”结果一挂树苗,几年下来,活下来的远不止想象。绿带自西向东,一年长一段,就像从天边卷起的绿色地毯。年轻孩子上树掰松塔当玩具,成年人才知道那是希望。

种地不再只是苦力活儿,科技也成了新鲜玩意儿。90年代,头一批飞播造林的飞机起飞,大伙在田头抬头看,孩子和老人都盯着天上的“小铁鸟”。机场落地后,沙窝下一片绿影真出来了。那种新鲜劲头儿,像赶上了省城进新生活。

更让人心头热乎的,是这“造林大会战”绝不是哪一家单位孤独唱戏。国营林场、各村社林场、治沙站,乃至于那些只剩一间土屋的烂寨子,人人自发参与。记得有个老队长讲笑话:“咱这儿的孩子,生下来会先盘点几种草种子名。”

这些年,乌审旗还冒出了不少新“治沙能人”。比方说殷玉珍,一个十几岁新嫁娘,下决心带着一帮亲戚进沙窝。她头几年扎进地里,常常累到鞋都掉了。人们起哄说:“木栅栏和象草,管屁用?”日子一晃,玉珍生态园成了小地方的头牌,光靠卖树苗、采沙棘,一年收益几十万。这故事在村头打麻将的小老头嘴里传成了神话,有年轻人效仿着再闯一回。

殷玉珍家变了样,周边村的变化更猛。榆林市有份数据,光近20年,沙地新打出来的耕地就多了160多万亩。有些老汉感慨地说:“我这辈子头一次见到自家地头能种两茬麦子。”牛羊在草地上散步,都显得比先前“落魄”的样子精神多了。你若走在夏末秋初,天空晴朗,远远就能看见麦浪翻滚。

沙漠治住了,黄河也松了口气——年输沙400000000吨的改变。老话讲,泥沙一减,黄河脾气也温了许多。老百姓不再天一黑就怕决堤,做好庄家才能安心等来年收入。

再问毛乌素奇迹的缘由,除了政策得力、技术上新,最关键还是人——不是哪个稀罕人物,而是千千万万像殷玉珍、像扎根林场几十年的小组长、像每天早上背锄头摊鸡蛋饼的妈妈。大事要靠国家支持,身子骨可要靠老百姓一把一把干出来。

说到底,沙地变绿洲,靠的是卷起袖子把希望一点点拉出来的胆气。技术给力、政策跟进,还不如一群命硬的农户死磕一辈子。沙漠治住了,可问心无愧的,永远是那些第一批在黄沙里扎下树苗、用心护树、最后一抬头才发现沙地变绿的普普通通人。

有人说,毛乌素的转变,是中国治沙史上的一块“活教材”。我更愿意喊它一场“性子上的较量”。今天的毛乌素不只是绿色领土,更是用无数人血汗和坚持写满信念的地方。或许几十年后,孩童们提到这片“前沙漠”,已经无法体会当初一夜十里沙到屋、母亲守着窗口捂脸的日子,可这场由下到上的绿色革命,确确实实地刻进了每个人骨子里。

日子还长,生态路也不会一马平川。或许下一次大风还会刮来沙粒,或许有谁又会带着锄头,背着希望,走进草方格、嫩绿林带的深处。毛乌素今天的葱绿里,有疼痛,有倔强,也有咬牙坚持的温度——谁又能说,这不是我们中国人的性格呢?

来源:冰凌间闪烁的光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