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当皇帝后,为了避免他爹下跪,刘邦想了一招,后世沿用2000年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2 11:01 1

摘要:刘邦年轻时游手好闲,不事生产,没少让刘太公操心。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没出息的人,在秦末乱世中,毅然加入义军,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与果敢,广纳贤才,南征北战,逐渐崭露头角。

刘邦出身农家,家境贫寒,父亲刘太公连个正式名字都没有,按现在的说法就是 “刘老头”,几个儿子也都是按排行取名。

刘邦年轻时游手好闲,不事生产,没少让刘太公操心。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没出息的人,在秦末乱世中,毅然加入义军,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与果敢,广纳贤才,南征北战,逐渐崭露头角。

经过多年的浴血奋战,刘邦最终击败了劲敌项羽,于公元前 202 年建立了大汉王朝,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实现了从一介平民到帝王的华丽转身。

刘邦称帝后,面临着诸多需要重新建立和完善的礼仪制度。在古代,皇帝被视为天子,拥有绝对的权威,无论是谁,见了皇帝都要行跪拜大礼,以彰显皇帝的尊贵地位。这一规矩本无可厚非,但刘邦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他的父亲刘太公还在世,按照传统礼仪,刘太公见了刘邦也需要下跪。然而,刘太公毕竟是刘邦的父亲,让父亲向儿子下跪,这在讲究孝道的古代,实在是有违伦理道德。刘邦是个孝子,每次想到父亲要向自己行跪拜之礼,内心就十分不忍。

可若不让父亲行礼,又会破坏皇家的威严和既定的礼仪制度。这一难题如同一块巨石,沉甸甸地压在刘邦的心头,让他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起初,刘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了五日一朝太公的方式。每次前去拜见父亲,刘邦依旧像往常一样行礼,刘太公也端端正正地坐在太师椅上接受拜见。

这样看似维持了表面的和谐,但背后的矛盾并未真正解决。直到有一天,刘邦再次前往拜见父亲时,发现刘太公竟然毕恭毕敬地迎候在大门口,还 “拥彗却行”,做出扫地状倒退而行,亲自为刘邦清道。

刘邦大为吃惊,询问之下,刘太公说道:“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 原来,这是刘太公的老仆点化的结果。老仆对刘太公说:“皇帝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如此,则威重不行。” 刘太公听后,觉得十分有道理,这才有了迎接刘邦时的那一幕。

刘邦深知,这样的主意肯定不是目不识丁的老父能想出来的,想必是有人从中指点。但不管怎样,这件事让刘邦意识到,必须想出一个彻底解决问题的办法。

经过深思熟虑,刘邦一拍大腿,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封父亲为 “太上皇”。他下旨尊刘太公为太上皇,名义上太上皇的地位比皇帝还高,自然就不用向皇帝下跪了。

这样一来,既保住了皇家的威严和礼仪制度,又成全了自己的孝道,满朝文武无不直呼高明。从此,刘太公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位没有做过皇帝的太上皇,刘邦也得以名正言顺地免除父亲对自己行礼的规矩,并且还能像往常一样向父亲尽孝。

刘邦首创的这一 “太上皇” 制度,可谓是一举两得,完美地解决了皇帝与在世父亲之间的礼仪难题。这一制度也因此被后世历代王朝纷纷效仿,沿用了长达 2000 年之久。

在后世的历史中,有许多皇帝都采用了这一方式来处理类似的情况。比如唐朝的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逼父亲李渊退位,随后封李渊为太上皇,美其名曰 “养老”。还有清朝的乾隆皇帝,为了不超过康熙皇帝的在位时间,提前退位当太上皇,但实际上依然掌控着朝政大权。

刘邦当皇帝后,为避免父亲下跪想出的这一招 —— 封父亲为太上皇,不仅展现了他的智慧与孝心,更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礼仪文化中的一个独特现象。

来源:云景史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