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纪委点名的三大陈氏家族,你知道是那三家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8 10:25 1

摘要:“家规”两个字,听起来像老黄历,可江西德安义门陈氏的祠堂门口,每天傍晚都有放学的孩子排队打卡,打卡内容不是背古诗,而是轮流念祖训——“家严三尺法,官省五条刑”。

“家规”两个字,听起来像老黄历,可江西德安义门陈氏的祠堂门口,每天傍晚都有放学的孩子排队打卡,打卡内容不是背古诗,而是轮流念祖训——“家严三尺法,官省五条刑”。

念完才能进祠堂写作业。

家长说,这比喊破嗓子管用,孩子一听“官省五条刑”,自动把作业写完,生怕祖宗半夜来查岗。

德安义门陈氏的“忠孝节义”不是贴在墙上的口号。

陈旺当年定规矩,第一条就是“耕读传家”,白天种地,晚上读书,谁偷懒,祠堂里那口铜钟敲三下,全村都知道。

现在钟不敲了,改成微信群@全体,效果一样,谁家孩子考试垫底,群里秒变大型社死现场。

东佳书院原本是家族私塾,现在成了社区文化中心。

周末有汉服体验课,老师穿得像穿越来的,讲《朱子家训》前先带孩子们种菜,菜种好了才能翻书。

家长说,孩子回家主动洗碗,因为“不洗碗不配谈家风”。

修水义宁陈氏更卷。

一门五杰,陈寅恪的曾祖父陈宝箴当官,祖父陈三立写诗,父亲陈衡恪画画,陈寅恪本人研究历史,侄子陈封怀搞植物学。

一家子把“重信义、轻财贿”玩出了花:

陈寅恪在国外留学,家里寄钱只寄路费,多余一分不给,理由是“怕你被资本主义腐蚀”。

后来陈寅恪成了国宝级学者,有人问他成功秘诀,他说:“小时候穷怕了,只能读书。

晋城陈氏的清廉故事更离谱。

陈廷敬当文渊阁大学士,康熙给他写诗表扬“礼义传家训”,结果他回家第一件事是拆门楼——原来门楼太高,怕亲戚借光送礼。

现在晋城陈氏后人每年办文化节,不收门票,只收旧书,收来的书捐给乡村小学。

有游客问:“不收钱怎么回本?

工作人员笑:“祖宗说了,贪钱会掉脑袋。

这三个家族的家规,表面看是古董,其实全是现代生活的补丁。

德安的“家严三尺法”被司法所拿去当调解模板,夫妻吵架先背祖训,背完气消一半。

修水的“重信义”成了当地电商协会的准入门槛,商家签合同前先拜陈寅恪像,谁敢违约,全网拉黑。

晋城的“耐得清贫”被纪委拿去当廉政教材,干部培训课直接搬到陈廷敬故居,现场教学“如何拒绝红包”。

最魔幻的是,这些家规居然治好了年轻人的精神内耗。

德安有个95后女生,辞职回村开汉服工作室,理由很简单:“祖宗说耕读传家,我种不了地,那就种文化。

修水有个00后男生,直播讲陈寅恪的八卦,粉丝百万,他说:“祖宗不让吹牛逼,只让讲真话,结果真火了。

说到底,家规不是枷锁,是外挂。

它把“家国”两个字拆成日常小事:

不撒谎、不偷懒、不贪钱、不浪费。

做到了,家族自然兴旺,国家自然太平。

下次回老家,翻翻族谱,说不定你的祖宗也给你留了通关秘籍。

要是没有,那就自己写一条,反正规矩是人定的,能传下去的就是好规矩。

来源:快乐的河流g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