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5岁一到,很多人忽然发现:工资卡没涨,体检单却越来越厚,孩子还没站稳脚跟,自己先被公司“优化”。
55岁一到,很多人忽然发现:工资卡没涨,体检单却越来越厚,孩子还没站稳脚跟,自己先被公司“优化”。
焦虑像潮水,一波接一波。
可偏偏有人在这个年纪反而越活越松,甚至把“劳碌命”三个字撕得粉碎。
他们到底做对了什么?
先说我自己。
去年我满55,体检报告上红字比黑字多,血压、血糖、脂肪肝一个不落。
老婆一句“你再不歇,我就先走”把我吓醒。
我开始琢磨:命是不是真改不了?
翻完一堆书,又跟几个越过越顺的老哥聊,发现答案藏在四个字——“别走极端”。
心理学家管它叫“心理弹性”。
简单说,遇到事别立刻爆炸,也别死扛。
公司让你提前内退?
先深呼吸三秒,再算一算存款够撑几年,接着把工作日程砍掉一半,空出来的上午去公园快走。
三个月后,我的血压从150降到130,睡眠从四小时变成六小时。
身体先松,心才跟着松。
光松还不够,得把脑子从过去和未来拽回现在。
我试了正念,听着玄,其实就是每天闭眼十分钟,只数呼吸。
第一次坐那儿,脑子全是“房贷、孙子学费、老同学聚会谁开宝马”。
坚持一周,杂念还在,但像远处的车声,吵归吵,不往心里钻。
后来连老婆都说:“你最近不翻旧账了。
”
欲望这头怪兽更难驯。
我年轻时觉得钱越多越好,五十岁前攒了三套房,结果天天担心房价跌。
后来读财务心理学,才明白“相对剥夺感”这词——永远有人比你富,越比越苦。
我把两套小房租出去,留一套自住,租金够日常开销,银行卡数字不再每天刷。
奇怪的是,钱少看一眼,心里反而踏实。
敬畏和感恩听着像鸡汤,其实是硬操作。
我开始写“小确幸日记”:今天阳光好、楼下小卖部老板多找我一包烟、老同学微信说想我。
写完拍照发群里,大家跟着写,三个月后,群里没人再抱怨孩子不打电话。
感恩像回旋镖,扔出去,自己先被接住。
最后一步,把自己扔回人群。
我报名社区合唱团,每周三晚上吼两嗓子。
第一次排练,我声音发抖,隔壁大姐拍拍我:“跑调没事,咱图个乐。
”半年下来,我成了男低音担当,还顺带帮团里拉赞助。
原来被需要的感觉,比年终奖更暖。
回头看,55岁不是终点,是岔路口。
往左继续狂奔,可能直接跑进医院;往右拐个弯,慢下来,反而看见风景。
命有没有定数?
有。
但怎么过每一天,按钮还在自己手里。
我现在每天早起先摸一摸胸口,心跳还在,就对自己说:今天不赶路,赶心情。
来源:茶舍品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