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门口的老西凤又涨价了,但摆在烟酒店最显眼位置的,还是那瓶红得扎眼的“红西凤”。
家门口的老西凤又涨价了,但摆在烟酒店最显眼位置的,还是那瓶红得扎眼的“红西凤”。
老板一边擦灰一边说:“本地人要面子,外地人连瓶子都不认得。
”一句话,戳穿了百亿营收热闹背后最大的尴尬——出了陕西,西凤酒连个名字都叫不响。
百亿听着唬人,拆开看全是熟人买单。
省里人结婚、办事、送礼,绕不开这一口。
可在北上广的便利店想偶遇一瓶,得先翻两层货架,最后还可能找到的是贴牌的假亲戚。
经销商也犯嘀咕,推本地酒利润稳,推凤香型得先给客人上十分钟的“科普课”,讲完人家还是选了汾酒。
线上直播热闹归热闹,下单的多是图个新鲜的本地人,年轻人听完“非遗三千”年,扭头就去开元气森林。
老绿瓶够经典,却锁死在五十块的价位,像穿了旧西装的老干部,亲切但上不了台面。
红西凤铆足劲想闯高端局,结果回头一看,增量的大头还是百来块的中端产品——所谓高端,更像是给老顾客一个“升级不加价”的心理按摩。
茅台靠一瓶飞天横着走,汾酒有玻汾开路,西凤却拿不出一个能让外省人闭眼冲的“国民单品”。
凤香型本身也不是问题,问题是它在酱香、浓香夹击下成了“第三种选择”,不浓不爽,喝着没记忆点。
最要命的是,故事讲老了。
历史讲到周秦汉唐,年轻人眼皮开始打架;非遗证书裱了墙,喝不惯还是喝不惯。
没人规定白酒必须端着,但西凤还站在祠堂里背家谱,年轻人蹲在烧烤摊,根本不在一个频道。
抖音上红西凤的礼盒再闪,也救不了线下超市的冷板凳。
想翻身得先认路。
隔壁古井贡当年也是窝在安徽,先砸钱把江苏每个县城饭店摆满自家瓶子,三年就啃出一条省际走廊。
西凤想要出潼关,至少得选出两三个省外样板城市,别撒胡椒面,把酒店、团购、宴席渠道死磕到“喝西凤”像喝可乐一样不假思索。
第二件事更简单,把名字缩到一支瓶子上——要么红西凤,要么升级版老绿瓶,别再左手历史、右手科技,两个拳头都打空气。
第三招是学会“现眼”:和烧烤店联名出个“凤香shot”,和脱口秀演员做一场“干了这瓶三千年”,让凤香混进年轻人的夜生活,比任何年份故事都好使。
至于智能酿造、直播带货,都是锦上添花。
没人会在直播间为“口感一致性”下单,大家只认“我昨晚喝的那个味儿不错”。
先让人喝到,再谈技术。
百亿只是一个迟到的及格线,真正的战场在千里之外的陌生货架。
西凤酒的下一杯酒,得先敬愿意为它走出陕西买单的陌生人。
毕竟,光靠老乡捧场,再烈的凤香也飞不出潼关。
来源:在雨巷漫步思绪的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