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牵头、西北五省区18家科研院所、农技推广等单位参加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西北地区玉米小麦油菜大面积单产提升关键技术与集成示范″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咨询会在兰州举行。据介绍,这是国家首次将西北地区纳入粮食丰产工程专项实施区域,标志着我国粮食产
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日前,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牵头、西北五省区18家科研院所、农技推广等单位参加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西北地区玉米小麦油菜大面积单产提升关键技术与集成示范″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咨询会在兰州举行。据介绍,这是国家首次将西北地区纳入粮食丰产工程专项实施区域,标志着我国粮食产能提升由粮食主产区向后备潜力区延伸。
西北地区是我国农业生产模式多元化突出区域,粮食生产具有较高光温生产潜力,其中,玉米、小麦和油菜占全国相应作物面积的12.0%、12.6%和7.5%,已成为我国除粮食主产区之外的战略后备区及潜力开发区。甘肃是西北地区粮食生产主要省份之一,2024年粮食播种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长″,粮食总产量1296.1万吨、单产318.2公斤,单产提升对粮食增产的贡献超过八成。
近年来,西北地区大力探索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机艺一体化、玉米密植精准调控、小麦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风蚀沙化地保护性耕作等技术,以占全国10%的水资源和15%的粮食种植面积生产了全国12%的粮食总产量,创造了绿洲灌区及黄土旱塬玉米和小麦高产田,展示了西北地区粮食生产再上台阶的潜力,但大面积单产水平仍不足高产潜力水平的一半,主要是受制于干旱缺水、土壤瘠薄、寒旱逆境严重、抗旱丰产品种缺乏等因素制约。
通过近十年攻关,西北地区形成了一批在生产实践上产生明显效果的″硬技术″,如全膜双垄沟播机艺一体化、玉米密植精准调控、小麦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风蚀沙化地保护性耕作等技术,创造了绿洲灌区万亩玉米亩产1.2吨和小麦超700公斤、黄土旱塬区百亩玉米单产吨粮田和小麦半吨粮的高产典型。但由于受干旱缺水、土壤瘠薄、寒旱逆境严重、抗旱丰产品种缺乏、耕地生产力低而不稳等因素制约,区域内大面积单产水平仍显不足。
随着″西北地区玉米小麦油菜大面积单产提升关键技术与集成示范″项目被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西北农科人″抱团″出击,为国家贡献节水增粮潜力。
据介绍,针对西北地区玉米、小麦和油菜作物生产的区域布局、种植制度、生产现状和产业需求,该项目将集中开展抗旱节水丰产品种、单产提升关键技术、技术模式与配套体系、规模化应用场景建设等方面工作,打造长城沿线风沙灌区、黄土旱塬区、绿洲灌区、黄土高原旱地、黄土高原灌区集成示范区,玉米、小麦和油菜亩产分别提高100公斤、70公斤和30公斤,带动西北地区5000万亩小麦、玉米及河西制种玉米和油菜增产200万吨,为黄土高原和绿洲灌区粮仓建设提供样板与科技支撑。
来源:世界农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