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助力乡村振兴②丨“小”草药带动乡村振兴“大”发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9 09:30 1

摘要:当前正值五月春耕关键时期,全省中药材种植、生产、加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我省各地深挖道地药材资源禀赋,积极探索中医药产业发展新路径、联农带农新模式,将中药材的"土特产"属性转化为富民强村的"金钥匙",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

当前正值五月春耕关键时期,全省中药材种植、生产、加工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我省各地深挖道地药材资源禀赋,积极探索中医药产业发展新路径、联农带农新模式,将中药材的"土特产"属性转化为富民强村的"金钥匙",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

三台县

在芦溪镇镇江村,大片绿油油的麦冬地里,村民们正忙着采收麦冬,从采挖到装车,处处是一派繁忙的景象。村民杨爱琼说:“今年收成挺好的,一共种了有四、五亩,收入约15万元左右。”

镇江村发展种植麦冬约5700多亩。当地村民创新推行“麦冬+玉米”和“麦冬+蔬菜”的套种模式,实现了双重增收。目前全镇的麦冬种植面积接近2万亩,产量占全国18%以上,年产值突破12亿元。

北川羌族自治县

北川羌族自治县永安镇300亩麦冬种植基地迎来采收季。在绿意盎然的麦冬地里,村民们正争分夺秒地抢收麦冬,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丰收图”。永安镇推行“公司+农户”合作模式,让当地老百姓流转土地既得租金,又在此务工得薪金。“我家土地流转年收入2000多元,自己也能在这里务工,比自家种地划算多了。”后庄村村民说。

当地还创新推出“麦冬+玉米”套种模式,实现“一田两用、粮药双赢”。今年永安镇的麦冬种植面积达300亩,预计总产量超400吨,按当前市场价格测算,每亩产值可超4万元,带动周边就业1.5万人次。

内江市

威远县

威远县镇西镇中心村沙参种植基地内,一畦畦整齐的沙参长势良好。随着小型农用挖掘机的轰鸣声,沾着泥土芬芳的沙参不断破土而出,村民们穿梭田间忙着分拣、装筐。镇西镇因地制宜,将何首乌、沙参等中药材种植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突破口,让种植户发起了“药财”。

新鲜沙参的黄金销售期只有一周左右,为此该基地采取“鲜参+加工”双规模式销售。50%的鲜参通过冷链直达市场,其余的经晾晒后制成干参不仅保质期延长至两年,价格也能翻一倍。仅沙参单项产业在采挖、分拣、加工等环节,就能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人均年增收6000元。据了解,该县人工种植中药材面积已突破3万亩,年产量达到8000吨,涵盖佛手、枳壳、菊花等30余个品种。

宜宾市

兴文县

兴文县推广粮药间种、套种、轮种等模式,让同一块土地既产粮食又产药材,努力在装满“粮袋子”的同时鼓起老百姓的“钱袋子”。

在兴文县大坝苗族乡道地中药材现代农业园,淫羊藿苗正舒展生长。基地已形成“淫羊藿间种玉米+现代化育苗”的发展格局,带动8000余亩中药材种植,年产值超8000万元。大坝苗族乡沙坝村村民罗启银说:“土地流转费加园区务工工资,我一年能挣3万多元!”

筠连县

在筠连县丰乐乡卜好村500亩“稻药轮作”种植基地里,中药材川芎迎来了采收期,当地村民抢抓农时迎丰收。在丰乐乡党委支持下,引进企业,通过土地流转,采取“优质水稻+中药材川芎”轮作方式,发展中药材川芎种植。

为了延长产业链,增加务工收入,卜好村还建立了中药材初加工厂,实现了川芎就地采挖就地加工。今年预计川芎产量有125万斤,鲜货产值250万元。通过务工和土地流转,给村里带来90多万元的收入。

广安市

广安区

广安区恒升镇老场村中药种植基地的川芎迎来丰收。田间地头,到处弥漫着川芎的香气,几十名村民在现场忙碌着挖掘、装袋、搬运、装车。该镇发展“稻药轮作”生态种植——每年4月中旬至8月下旬种植水稻,9月中下旬至次年4月轮作川芎、泽泻等中药材。

为确保川芎的品质和产量,村民定期指导工人合理施肥、防治病虫害,并引入机械化耕作和节水灌溉技术,有效提升了种植效率。由于药材品质好,市场需求旺,这些中药材畅销全国各地。去年销售了40余吨川芎(干品)、20余吨泽泻(干品),中药产值达136万元。

达州市

万源市

在万源市旧院镇龙潭河村中药材种植基地里,农技人员正面对面为农户讲解大黄套种玉米技术。当地创新“药粮共生”体系,推动大黄产业不断壮大。目前大黄种植面积200余亩,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下一步,将按照4+N的产业发展规划,持续种植川芎500余亩,百部200余亩。

在万源市大沙镇月台村,村民们在技术员的指导下,正抢抓有利时节栽种玄参,施肥、埋种、盖土,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该村种植玄参30余亩,采用“集体经济+公司+农户”合作,目前已发展连翘、板蓝根、重楼、黄精等中药材1000余亩,通过中药材发展,增加了群众收入,助力发展乡村振兴。

宣汉县

在宣汉县厂溪镇柏坪村,村民们正在技术员的指导下栽种仿野生乌天麻。挖坑、下种、覆土,现场一派繁忙景象。

当地引进业主,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当地大力发展天麻、魔芋、云木香等林下经济,在树林里套种天麻和山胡椒,既可以实现林下“生金”,还可以实现一地多收。目前基地有8000多亩,其中天麻套种山胡椒就有3000多亩。通过套种,我们每亩综合收益较单一种植可以提升30%。

巴中市

通江县

在广纳镇顺石岭村的田间地头,农户们正忙着管护丹参和枳壳,大家分工明确、手法娴熟,脸上洋溢着对丰收的期待和喜悦。正在地里除草的村民说:“我流转了三亩包产地,老板给我们200块钱一亩。而在这里上班,每天80块钱,再加上按时给我们分红,这让我手头宽裕了不少。”

广纳镇顺石岭通过整合闲置土地和撂荒地,成功引进了6家企业,规模化发展特色农业,为村上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目前全村已种植丹参200亩、枳壳120亩、蚕桑120亩。

平昌县

在平昌县江口街道大运社区中草药种植基地里,30余名村民正抢抓农时栽种姜黄,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大运社区今年首次试种180亩,采用“企业+社区”的模式订单种植,带动更多农户增收。亩产可达4000斤,产值可达140万元,大运社区计划2年内扩种至600亩,推动姜黄初加工产业发展,延伸产业链条。

宝兴县

田间地头,药农们正忙新一轮的川牛膝、云木香等中药材的播种,欢声笑语回荡在山谷间。近年来,宝兴大力发展中药产业,全县中药材种植总面积达10.9万亩,总产量1.495万吨,总产值突破2.18亿元,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宝兴打造建成大园包中药材生产基地、大溪乡万亩黄柏园产业基地两大示范园区,引导村民规模化种植大黄、川牛膝、黄柏等道地中药材。“以前种传统作物收入有限,后来改种药材,加上农技专家手把手教种,保证了质量和产量,收入翻了好几番!”陇东镇的村民李大姐欣喜地说。

安岳县

在安岳县合义乡的田野上,20余名工人正弯腰劳作,覆膜、挖土、起垄、打孔、移栽……一株株嫩绿的石菖蒲苗被稳稳植入垄间。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合义乡中药材产业发展基础良好,我们计划下半年再扩种200亩,让更多村民学习石菖蒲种植,搭上产业‘致富车’。”

阿坝州

黑水县

黑水县瓦钵村的村民们正抢抓晴好天气,忙碌地穿梭在田间地头,为一垄垄土地栽种上红毛五加皮幼苗,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

“今天我们种植了3千株红毛五加皮幼苗,按照现在行情来看,五年后亩产收益达2000元左右,六至七年亩产收益可达到8000至10000元,发展的前景非常好。”瓦钵村支部副书记说道。

来源:四川中医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