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Google Nano Banana 来了,AI 不再“画完就跑”,而是留下来陪你改图。
Google Nano Banana 来了,AI 不再“画完就跑”,而是留下来陪你改图。
一句话改背景、几秒钟一张新图、一次四毛钱——这已经不是“生成”,这是“包工头”级别的AI,直接承包了你的修图流水线。
过去 DALL·E、Midjourney 像一次性的速溶咖啡,喝完杯子就扔;Google 把 Nano Banana 升级成保温壶,随时续杯,还能加奶加糖不跑味。
为什么 Google 敢把价格压到四毛?
算的是长期账本:现在让你省租棚、省模特、省渲染农场,先把用户捆住,再慢慢收会员、卖云存储、收企业接口费。
四毛只是鱼饵,钩子是后面一整套订阅。
让角色不崩脸,本质是把“人物ID”写进模型缓存。
以前模型只记像素,现在连骨骼和光影一起打包,改角度、换背景都像人搬家——家具还是那个家具,只是换了小区。
这一招直接把广告公司和影视预演团队从“重拍地狱”拉了出来。
拍饮料广告不用再等晴天,一句“换到夕阳”就能完成。
Google 把 Nano Banana 放进多模态全家桶,明显在下一盘大棋:文字、图片、视频、3D 场景全打通。
今天让你改图,明天就能改视频,后天就是改虚拟直播间。
Meta 也在做,可它的模型还在实验室;OpenAI 忙着跟好莱坞谈合作;Google 直接扔个能用的版本上线,先把市场占上。
中文乱码、审查红线、复杂指令偶尔翻车,这些缺口不是技术做不到,是 Google 不想一步到位。
留点瑕疵,既避开监管放大镜,也给后续升级留空间。
先把好用的部分推出去,让用户养成依赖,再慢慢修墙补洞。
从“出一张图”到“能改一万次”,AI 正从临时工转正成正式员工。
过去担心 AI 抢饭碗,现在更真实的画面是:会用 AI 的同事把你甩掉三条街。
设计师不再需要熬夜改十版,而是坐在沙发上用语音指挥 Nano Banana 加班。
四毛钱改一张图的生意,背后撬动的可能是千亿级的内容工业。
广告、电商、影视预演、室内设计,全被卷进同一条传送带。
成本被打骨折,创意单价也跟着跳水,真正的竞争从“谁能画”变成“谁的想法更快落地”。
Google 不只想卖工具,它在重塑整条创意流水线。
今天省的是摄影师和布景师,明天可能省掉的就是后期工作室。
平台收走技术红利,创作者分到的是“更快交稿”的掌声。
Nano Banana 不完美,但它把门槛砍到膝盖以下,这一步已经足够让很多老牌工作室失眠。
AI 已经能记住你上次想要的光影,下次你准备让它记住什么?
来源:洞里开心探神秘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