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雷神陈康宁ADC和红双喜301H同时摆上桌,大家围着摸、敲、掰,结论却依旧分裂:想要一板爆冲的,掂量301H的分量就皱眉;追求上台率的,对着ADC的柔弹又怕退台没炮。
“手里的板到底要不要换?不换就快攻吃亏,换了又怕不会吃球。”
这大概是业余球馆里最常见的小剧场。
雷神陈康宁ADC和红双喜301H同时摆上桌,大家围着摸、敲、掰,结论却依旧分裂:想要一板爆冲的,掂量301H的分量就皱眉;追求上台率的,对着ADC的柔弹又怕退台没炮。
真实体验里,痛点其实不复杂——速度、底劲、重量,总得舍弃一样。
先聊301H的“快”。
原文说它“出球比Vis快5%”,听着像广告,但实测里确实如此:小力推挡能明显感到纤维蹦了一下,球提前半拍弹走。
代价是板身厚了0.4 mm,重心向拍头移,想连续横打,手腕得提前练力量。
球馆里一位反手体系为主的直板哥们,试了两局就换回ADC——不是板不好,而是他的“快节奏”建立在快速转换,而不是暴力拍杀。
ADC的卖点在“稳”。
软面材+慢速纤维,小力量下球跟手,弧线和落点像用尺子量过。
可一旦退到中远台,弧线开始“飘”,没有301H那种扎实的加速感。
有球友笑称:“ADC像自动挡,省心却飙不上140码。”对业余来说,这反而是优点:失误率降一半,打十局球胳膊不酸。
重量差也别小看。
官网标301H平均90 g,ADC标86 g,但实测误差能到±3 g。
有人抽到93 g的301H,直接放弃反拉计划;ADC偶尔掉到84 g,摆速像7夹纯木,近台抢上升期特别香。
想减重,撕掉301H硬膜能减2 g,换薄手柄还能抠1 g,可手感立刻变空,得不偿失。
胶皮匹配也有坑。
301H吃硬不吃软,配狂飚得灌油,不然死硬;ADC面材软,省狂不灌也能吃球,可一旦灌透,反而有点“肉”。
球友圈最近流行“半粘半涩”思路:301H正手D09c,反手T05,ADC正手蓝省狂,反手rozena,基本解决兼容问题,代价是多备两套胶。
最实际的建议:先去球馆借板试打。
借不到?
看打法。
如果七成球在两跳内解决,301H的爆发值回票价;如果七成球在第三板之后,ADC的容错更划算。
别纠结“国手同款”,他们的对手在对面,而我们的对手多半是昨天的自己。
一句大实话:底板不是发动机,是变速箱。选对挡位,车速才起得来。
来源:碧海蓝天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