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新津!“运动让校园‘活’起来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02 09:33 2

摘要:“以前课间总是趴在桌上发呆,现在全班一起跳手势舞,连走廊都成了运动场!”新津区安西小学三年级一班学生苟欣妍擦着额头的汗珠,一边兴奋地展示刚学会的踢毽子技巧。她身后,几名同学正踩着地面彩绘的“跳房子”格子轻盈跃动。

“以前课间总是趴在桌上发呆,现在全班一起跳手势舞,连走廊都成了运动场!”新津区安西小学三年级一班学生苟欣妍擦着额头的汗珠,一边兴奋地展示刚学会的踢毽子技巧。她身后,几名同学正踩着地面彩绘的“跳房子”格子轻盈跃动。

这样活力四射的场景

正是成都市新津区

“每天两小时综合体育活动”

生动写照☀️

今年3月,成都市教育局发布《关于切实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不低于两小时的通知》,明确要求学校统筹体育课、大课间、课间活动等时间,确保学生运动时长。

新津以希望城小学、第三小学

牧山新城小学、安西小学为试点

将运动

嵌入课间十分钟等“碎片时间”

让校园变身

“微运动乐园”

从“怕占课时”

到“主动创新”

“政策刚出台时,不少家长担心运动挤占学习时间,但现在他们发现,孩子上课反而更专注了。”

新津区教育局德体卫艺科体育相关负责人坦言,根据要求,学校需保证每天1节体育课、至少1次大课间活动和2次眼保健操,并鼓励利用课间等零散时间开展“微运动”

实践背后,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的双重创新。“体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调剂’,而是学生成长的刚需。”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试点学校通过精准设计,将传统课间“发呆时间”转化为“运动增量”

校园现场

十分钟里的“运动魔法”

上午10点10分

新津希望城小学的操场

已成欢乐海洋

千余名学生随着广播音乐跳起武术操,抱拳礼、弓步冲拳,动作整齐划一,衣角在晨风中恣意翻飞。

“武术操既能练协调性,又能学传统文化!”二年级学生杨思怡做着抱拳礼,眼神坚定。操场另一侧,跳绳接力赛正激烈展开……

新津区安西小学

课间十分钟

同样被赋予了更多创意

教学楼周边的

闲置空地和操场,经过巧妙改造

变成了15个主题鲜明的游戏区

跳数字、开合跳、韵母跳一跳、萝卜蹲、二十四节气跳房子等趣味项目琳琅满目!消防安全飞行棋、防溺水安全飞行棋等游戏,更是将安全教育与体育锻炼完美融合。

课间铃一响,学生们便涌向这些区域……

有的在“体能闯关地图”上轻盈跳跃,有的围坐飞行棋盘边掷骰子边背诵安全口诀,欢声笑语此起彼伏。

“现在新玩法有很多!”一年级二班学生杜初兮正和同学比赛“韵母跳一跳”,每跳一格便喊出一个韵母;另一边,一群孩子踩着彩绘格子挑战平衡力!

“这些改造不仅让课间‘动起来’,让学生们在游戏中学会团队协作,培养了规则意识,同时也缓解了学习压力。”新津区安西小学校长高云华介绍。

特色课程

攀岩墙、足球与“体能超市”

叮铃铃……

大课间40分钟的铃声响起!

新津三小的操场瞬间沸腾

六年级一班李梓瑄一个箭步冲上前,用脚背轻巧卸下队友传来的球,随即带球突破防守,一脚劲射,“进啦!”场边的学生们欢呼雀跃。

“以前觉得课间太短,现在每天最期待的就是这40分钟足球赛!足球不仅能锻炼我们爆发力,更能培养团队意识!”

在操场另一侧,正在跳绳的学生身轻如燕,羽毛球场地上,击拍声与喝彩声交织,乒乓球台前,黄色小球在球桌上来回跳跃,学生们目光专注,灵活应对。

“运动让校园‘活’起来了!”班主任肖世琼望着欢声笑语的操场感慨道。

上午10:45

牧山新城小学攀岩墙前

围满学生

六年级的祝鸿瑞系好安全绳,深吸一口气,手脚并用向上攀爬,引来一片喝彩。“攀岩考验勇气和协调力,比跑圈有意思多了!”他兴奋地说。

牧山新城小学

“4422”阳光体育模式

将每天两小时拆解为四个时段

——

40分钟体育课

40分钟上午大课间

20分钟午间活动

20分钟下午大课间

大课间时间,滚铁环、跳皮筋等传统游戏登场;下午大课间则变身“体能超市”,学生可自选足球、棒球等项目。

“我们希望孩子‘玩着学’!”牧山新城小学王校长说,体育课告别“一刀切”,低年级以游戏化教学为主,高年级则开设攀岩、武术等专项课。

“动得有趣,才能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

从“手机父子”到“运动拍档”。傍晚6点,新津三小校园外的广场上,家住棉花坨的吴先生正和儿子进行篮球单挑。

“以前下班就刷手机,现在被学校‘反向安利’了。”他笑着说起变化。据了解,新津三小学推行家校联动,定期给家长们推送“家庭运动指南”,鼓励家长带领孩子进行体育锻炼,在互动中增进感情,“孩子以前挑食,现在运动量大了,连青菜都抢着吃!”吴先生在采访中感慨。

教育

是浇灌生命的沃土

是点燃活力的火种

⛹️♂️

未来,新津将以“微运动”为支点,推动体教融合的新生态发展,推广“一校一品”特色课程,使趣味运动、啦啦操、体能超市成为校园常态。

建立“家校社”运动共同体,将运动从校园拓展至社区和公园。同时,运用科技手段强化体育监测,让孩子们心中种下热爱运动的种子。

来源:水城新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