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军的“鸡肋”?24架苏-35现状曝光:退不得,用不爽!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9 12:09 2

摘要:2015年到2018年,中国空军陆续引进了24架俄制苏-35战斗机。在当时,苏-35还是一款比较先进的“四代半”战机,我军也是为了弥补歼-20、歼-16等先进战机量产前的战斗力空缺,并且学习借鉴俄方的航空工业技术。

2015年到2018年,中国空军陆续引进了24架俄制苏-35战斗机。在当时,苏-35还是一款比较先进的“四代半”战机,我军也是为了弥补歼-20、歼-16等先进战机量产前的战斗力空缺,并且学习借鉴俄方的航空工业技术

不过到了今天,这批苏-35战斗机的地位却显得颇为尴尬——留之无用,弃之可惜,成为了解放军空军中一个名副其实的“鸡肋”

作为苏-27的深度改进型,苏-35采用了117S大推力矢量发动机先进航电系统强大挂载能力。俄方一度吹嘘它能抗衡F-22、F-35
俄乌冲突证明,苏-35在实战中表现一般:信息化能力不足,机载武器落后,损失惨重,被欧美媒体讽刺为俄军的“灾难战机”。

那我们为何还要引进?
背景是2015年前后空军处于“青黄不接”阶段

歼-20数量不足歼-16还未完全形成规模歼-10C尚在扩编甚至歼-8等老机型仍在服役

压力之下,空军决定引进苏-35,既能作为战力补充,又能学习俄方矢量发动机等核心技术

随着歼-16和歼-20大批量服役,苏-35很快失宠。

雷达技术落后:“雪豹-E”无源相控阵雷达相比我军自主研制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差距明显(探测距离短、信号处理差、容易干扰)。成本过高:为24架飞机配套独立维护与训练体系,远高于歼-16的性价比。

因此,苏-35成了“尴尬角色”

不能退役,因为毕竟花了大价钱。不能重用,因为性能落后。

目前,它们主要承担远海巡逻、轰-6K伴飞、飞行员训练平台等任务,算是“发挥余热”。

当年军迷争论激烈:

为什么2015年还买“四代半”,而不是等歼-20/歼-16?弥补三代机产能不足;研究侧卫系列设计缺陷;被俄方“雪豹雷达”忽悠;看中117S矢量发动机

结合时间线与生产情况,“弥补产能”理由不成立,更可能的原因是技术验证与发动机研究

总的来看,苏-35是中国军购史上一个颇具争议的存在。它在空军发展节点上确实起到了一定过渡作用,但随着国产战机体系成型,苏-35的定位越来越边缘化,最终只能成为“昂贵的鸡肋”。

来源:考古队炊事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