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人工智能+科技应用+出海+反内卷行业机遇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09 12:05 1

摘要:正文:上周末的视频中我讲了“复盘光模块牛市逻辑,寻找下一个光模块”,总结起来就是,旧的主线在落幕,新的主线在崛起,后面的投资路径是:ALL IN 人工智能+的科技应用,+出海和反内卷(短期还是走出海和科技之路)。

注:根据9月9号上午视频文案文字版,视频在头条没发出来,详细行业数据可看抖音“王简投研”

正文:上周末的视频中我讲了“复盘光模块牛市逻辑,寻找下一个光模块”,总结起来就是,旧的主线在落幕,新的主线在崛起,后面的投资路径是:ALL IN 人工智能+的科技应用,+出海和反内卷(短期还是走出海和科技之路)。

今天我们顺着这个逻辑,分析下2025年底到2026年,4个行业的核心投资逻辑,主要从人工智能+应用和出海反内卷,两个维度进行选股:

第一,人工智能+的部分应用领域。我们结合目前国内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8月底高层发布的《工智能+行动意见》,要求2027年人工智能的部分领域应用率,要达到70%,所以明年应该会是人工智能基础和应用并重并行的一年。从过去几次科技产业的传递规律看,人工智能产业初期,受益最大的是基础层的硬件,比如通信设备、芯片、服务器等,接下来是中间的平台和模型层,最后是2C应用的各类APP和agent等,这也是最赚钱的一块,就像移动互联时代的腾讯、阿里、谷歌、脸书等。

A股从去年9.24至今,炒作主线的算力和芯片产业链,很多股票已经涨了四五倍之多,短期再大幅上涨的空间已经很小。所以今年底到明年,大概率一些人工智能应用落地成熟的行业公司,将可能是股市的主线之一,因为人工智能技术的目的是应用,要产生经济效益收回投资和商业化验证。

人工智能应用这块目前有两块比较成熟,已经在大规模商业化落地了,一是中间的平台和模型层,主要是一些应用的垂直大模型,比如深耕教育和医疗,并在政务和国企领域很有优势的科大(讯飞),做短剧、游戏、广告,并且出海业务占50%以上的昆仑(万维),这些企业前两年花巨资打造自己的垂直大模型,其大模型技术水平和用户体验,在国内基本属于第一梯队。从半年报看,AI应用产生的营业收入有明显增长,亏损也在收窄,公司这两年大幅亏损,主要因为投入十几亿元研发大模型,所以短期一两年,我们主要看大模型产生的商业价值和收入增长情况,一旦过两年其AI应用大规模放量,盈利就是时间问题,当然风险主要还是商业化落地进展缓慢。

AI应用还有一块比较成熟的是智能硬件设备的,端侧操作系统和智能软件。比如智能汽车自动驾驶、医疗设备,AI眼镜,工业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智能扫地机割草机、智能家电等,很多智能化硬件设备,都会搭载端侧的操作系统,我们知道汽车、手机、智能家电,机器人上面都有芯片,但芯片是进行做高速精准计算的,芯片不能指挥机器干活,这就需要操作系统这个指挥中枢进行协调和指挥。国内有些公司在这块做的挺不错(中科创达),与华为、寒武纪、地平线、高通、英伟达等芯片厂家都有合作,市场占有率可以排到全球前五,海外业务占比将近一半,这些企业将会受益人工智能应用放量的第一波红利。

第二、创新药和CXO行业。创新药和CXO的投资逻辑是:国际制药巨头在2027年、2028年药品专利到期高峰下,对研发新药的迫切需求,再就是国内医保控费政策2025年开始转暖,以及医药行业经过四年的杀估值股价挤泡沫后,2025年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很多公司的业绩明显回升,可能进入业绩和估值上升的戴维斯双击时刻。这就是医药的投资逻辑,但医药行业也是高风险,水很深的行业,投研难度比芯片半导体都高,所以买医药股,我个人的经验是,买大不买小,就是买龙头股,不买小公司,买多不买少,就是多买几只,不要只押宝一只。

我看很多分析师经常把创新药和CXO个混在一起谈,但我觉的这两个的区别其实挺大的,大家要注意。创新药企业是自己开设管线从头开始研发新药,到临床前,临床后一二三期,之后可能会上市销售,也有的创新药企在临床前或临床后一二期就把研发的新药卖给国际大药企,也就是license out外部授权,这就是BD交易,今年上半年很多港股和A股上市药企,通过和国际医药巨头的BD交易,获得几亿到几十亿美元的收益,于是这些公司当年收入和利润大幅上涨,股价也就大涨。

但这里就存在一个很大的风险,对大多数中小药企来说,通过license out交易是不可持续的,因为研发一个让国际巨头看上眼的新药很不容易,需要几年时间,今年通过对外授权获得几亿美元,明年可能就没了,于是业绩会大幅下降,股价也会下跌。比如2023年港股的康方获得一笔50亿美元(当年首付款远小于此)的BD交易,23年股价涨了四倍,但之后两年业绩和股价就大幅下降。因为中小药企一般只有十到五十个管线,而像恒瑞这样的巨头有就一百六十多条管线,新药产出比较稳定,所以创新药最好要关注排名靠前的两三家(恒瑞医药、百济神州),不要赌小公司。

另外创新药这两个月的BD交易太过火爆,很多中小药企尤其是港股公司,股价短期太高了,需要风险释放。我们再聊聊CXO行业,所谓CXO就是医药研发外包,主要给国际制药巨头做新药研发中的某一块业务研发外包,风险小业绩稳定,目前竞争格局也比较稳定,形成了一超多强的格局(药明康德、康龙化成、凯莱英),CXO相当于卖铲子的角色,我个人比较喜欢这类型,上面说的智能硬件的操作系统,也类似卖铲子的。

所以,相对近期火爆的创新药来说,CXO行业相对不很热,因为国际巨头专利到期高峰下的刚性研发需求,所以CXO行业未来两三年的市场空间和业绩都是比较可预见的,因为中国药企在全球范围都有很强的技术实力、研发效率和价格优势。最大的风险是老美《生物安全法案》的可能影响,但经过这两年,很多药企已经通过第三国研发转移在规避风险了。

第三个行业是医疗器械行业,逻辑是AI+医疗+出海+今年国内招标采购开始复苏。器械和医药一样,过去四年备受医保控费压力,但医药通过出海已经走出阴霾,医疗器械相对缓慢一些,所以这块我们主要关注少数的,具有很强国产替代能力和出海能力的龙头公司(迈瑞医疗、联影医疗)。比如有些公司的CT和核磁共振设备完全达到国产替代的技术和价格优势,还有像迈瑞等龙头公司,海外业务已经达到百分之五十。一些公司的半年报业绩收入和利润明显回升,如果三季报再进一步确认,股价空间将会打开。

第四个是游戏行业,逻辑是2025年游戏版号开始放开,走出过去三年的严监管期,再就是出海,出海很关键,去年黑悟空神话的爆火,说明国产游戏具备强大的研发实力。强研发实力+人工智能技术加持+出海,构成游戏行业较强的逻辑支撑,从PC时代到移动互联,再到人工智能,每次科技浪潮,游戏都是最受益的行业之一。但是当下一些游戏股价短期确实较高(恺英网络、三七互娱等),可以等一段时间再说。

最后一个行业是特斯拉产业链的,无人出租车无人驾驶和人形机器人。落地最快的应该是ROBOTAXI无人出租车,这相当于复制第二个UBER,无人驾驶汽车是全球人工智能落地规模最大商业模式,目前特斯拉的无人出租车还在奥斯汀试运行,如果年底能扩展到全美其他几个城市,那说明试运行成功了,可以放量了。另外人形机器人,全球最领先还是特斯拉的擎天柱,预计明年夏天会小规模量产。机器人是特斯拉的长期战略,我们可以关注研究特斯拉在国内自动驾驶和机器人的一级供应商,短期还没到爆发时机,也可以少量潜伏。

今天先讲下投资框架和逻辑,后面我会对每个行业具体分析。

来源:王简投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