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80天的走地鸡被说成“老柴”,专业镜头里那只鸡皮还泛着光,却被三票直接淘汰,全进华站在台中央,憋出一句“广东人就吃这个味”,全网瞬间被点燃。
180天的走地鸡被说成“老柴”,专业镜头里那只鸡皮还泛着光,却被三票直接淘汰,全进华站在台中央,憋出一句“广东人就吃这个味”,全网瞬间被点燃。
淘汰发生前,摄像给了鸡腿切面的特写,纤维粗、肉色深,评委周晓燕把筷子放下说“口感偏硬”。
节目组的字幕马上打上“时间太久,肉质老化”。
这句话等于告诉观众:鸡是次品。
其实180天是湛江乡下做红白喜事的标准天数,鸡冠挺、脚杆细、皮下有一层薄油,煮后皮弹肉紧,咬得腮帮子发酸却越嚼越甜。
用30天的小鸡反而是饭店为了省电费、省人工的“快剪版”,骨头带血、味道寡淡。
节目组剪掉了全进华解释这段话的画面,只留下一句“我尊重评委”,于是观众看到的只有“嘴硬”。
岳云鹏的点评镜头更短,一句“太柴”后就被切走,字幕却把这句话放大。
岳云鹏当年在面馆端盘子,后来靠相声翻身,节目组请他来就是要流量,他知道自己只需要扮演“大众舌头”,不用讲技术。
他一说“柴”,观众就信了,因为大家觉得评委就是标准。
可他没说的是,180天的鸡在沸水里浸25分钟,捞过冰水,皮收缩,肉纤维被急速锁住,咬开会有轻微阻力,这才是乡下师傅教了五十年的手法。
节目剪掉过程,只留下结论,把“柴”变成了铁证,流量密码就在这里。
周晓燕的北方身份被当成靶子。
她是中餐国际评委,履历挂在北京烹饪学校官网,但她在节目里只咬了一小口,评价一句“缺少嫩滑”。
节目组立刻剪进广州街景,暗示“外地评委不懂广东味”。
这一剪,直接把“专业”与“地域”对立起来。
其实白切鸡在广东省内也不是同一口味:广州要皮爽,湛江要肉紧,潮汕要骨红,评委单用一个“嫩”字去框死一只鸡,等于把一条大江锁进玻璃杯,观众当然炸锅。
全进华赛后发微博,配图是自家果园里跑跳的鸡,文字只有三行:时间够、味才够、祖宗吃法不改。
这条微博被团队删掉,留下“傲慢”的搜索词条。
删掉的原因很简单,节目组要他认错,他不愿意。
他的账号背景写着“助农主播”,粉丝多是买过他荔枝、番薯的老乡。
他若低头,货品标签上的“湛江原味”就立不住,销量会掉。
节目组需要冲突,他需要人设,双方谁也不肯让,就把火点着了。
镜头外,全进华每天六点开播,带粉丝看鸡跑、看果熟,一个月卖出三十万斤荔枝。
他上节目的真正目的不是赢比赛,而是把“180天走地鸡”打进城市餐桌,把湛江老鸡卖出溢价。
评委一句“柴”,等于告诉买家“别买”,这比输掉比赛更疼。
于是他把淘汰片段反复剪进自己的短视频,配上“评委说我鸡老,我把价格再打低两元”的标题,三天卖出两千只。
节目组收获了话题,他收获了订单,观众收获了情绪,三赢一输,输的是那只没机会说话的鸡。
这件事跟三年前“川菜师傅在央视做回锅肉被嫌肥”几乎一个剧本:镜头对准地方菜,评委用统一尺子量,地方厨师争辩,网络互骂,节目热度起飞。
套路没变,只是鸡换了荔枝,评委换了岳云鹏,观众还是同一批。
真正该问的是:以后比赛要不要提前说清楚“今天的标准是嫩鸡”,还是继续让厨师蒙在鼓里,方便后期剪冲突?
节目收官海报写着“尊重每一种味道”,却把全进华的脸裁到最边上。
海报外,他的鸡依旧每天在果园跑够180天,等着下一次镜头。
180天的鸡到底错在哪?
来源:山顶快乐瞰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