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者是一名精神科医生,开设心理门诊十多年,热心参与心理学知识科普。
有人说,在社恐的面具下,藏着一颗害怕受伤的心。
-
-
这是一本关于社恐的心理自助指南,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作者是一名精神科医生,开设心理门诊十多年,热心参与心理学知识科普。
-
很实用的口袋书,从认识社恐、灵活应对社恐、提高沟通能力、缓解他人紧张情绪四个方面,把“社交恐惧症”讲得透透彻彻。
-
社交恐惧症,简称“社恐”,又称人类过敏综合征,指的是在社会环境中因某些因素而感到紧张或焦虑的状态,对个人正常生活与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常见的社恐症状,可能源于不同的因素:对人、脸红、演讲、电话、聚餐、视线、震颤、书写、出汗、体臭等。
-
凡事皆有因果,“人的姿态是心态的体现”。
有社恐症状的人并非不优秀。事实上,社恐者往往是特别认真,有强烈的责任感、上进心,追求完美的人。他们因对失败过于敏感而恐惧焦虑,因自我意识过剩而紧张不安。
失败、被耻笑、被辱骂、被嘲弄等消极经历,也可能引发负性自动思维,促使社恐发作。
社恐是一种由负面情绪和压力激发的心理防御机制。
-
社恐,是可以治愈的心理障碍。通过药wu治疗、心理疏导等方法,可缓解和克服消极负面情绪。
认知行为疗法,对于治疗社交恐惧症、抑郁症等有明显疗效。其底层逻辑是,正确认识负性自动思维,将消极想法转变为积极想法。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使用“ABCDE理论”,从根本上反驳导致负面情绪的消极信念。
-
书中介绍了各种方法,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自我,培养自我效能感,增强自信和自尊。
通过习惯性言行来获得安心感:早起散步,听舒缓音乐,整理桌面,腹式呼吸,睡前写日记等。
通过放松精神来缓解身体的紧张感:自我肯定式回应,自生训练法,渐进式肌肉放松,呼吸法等。
用“人格面具”来克服人前的不适感
-
认清自己,多么难能可贵。对人有点敏感而已,没什么可怕的。
-
来源:老吴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