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粉丝炒鸡蛋用豆芽垫底,豆芽三块一把,鸡蛋六毛一个,粉丝泡软不过十分钟,三口人两块钱就能吃撑。
一条朋友圈把四道菜推上热搜,点赞量两小时破十万,转发里全是“明天就照做”。
火的是成都一家三口那顿晚饭:粉丝炒鸡蛋、凉拌黄瓜、小炒牛肉、鸡毛菜瘦肉汤。
细看菜单,四道菜把“快手、下饭、省预算”三件事一次办妥。
粉丝炒鸡蛋用豆芽垫底,豆芽三块一把,鸡蛋六毛一个,粉丝泡软不过十分钟,三口人两块钱就能吃撑。
凉拌黄瓜把刀工省到极致,拍碎就行,蒜末、辣椒油、香醋全是厨房常备,三分钟上桌,夏天吃它不用开火,电费都省。
小炒牛肉选的是市场尾货牛霖,老板喊价二十八一斤,切薄片加淀粉一抓,口感立刻升级,青红椒配色抢眼,拍照发圈自带滤镜。
鸡毛菜瘦肉汤看似清汤寡水,其实是“隐形蔬菜摄入机”,孩子不吃青菜,喝汤就顺下去。
这套组合把川菜馆里卖五十八一份的小炒牛肉压到家庭成本十元出头,又把外卖里十五块一份的豆芽粉丝降到两元,省下的钱足够再炒一盘鱼香肉丝。
朋友圈的爆点不在味道,在“可复制”。
视频里锅铲翻飞,每一步都标了秒数:牛肉腌十分钟,粉丝泡十分钟,黄瓜拍三分钟,汤炖十五分钟。
总耗时三十八分钟,比等外卖还快。
评论区里有人贴出自己失败的牛肉照片,立刻有人回复“淀粉少了,火大了”,这套菜单自带教程属性,天然适合传播。
更深一层,它踩中了当下家庭餐桌的焦虑:孩子不吃菜,老人怕油腻,年轻人要拍照好看。
粉丝炒鸡蛋把蛋白质和纤维捆在一起,凉拌黄瓜解决“没胃口”,小炒牛肉满足“重口味”,鸡毛菜汤堵住“不吃青菜”的嘴。
四道菜分工明确,像一支训练好的小队,谁该干什么清清楚楚。
对比去年爆红的“一人食泡面锅”,那套菜单主打孤独经济,这顿饭却反其道而行之,把“一家三口”写进标题,暗示团圆、节省、健康,精准戳中疫情后大家想回家吃饭的心思。
再往前翻,2021年成都也有一家人靠“三菜一汤”出圈,当时菜单是麻婆豆腐、回锅肉、蒜泥白肉、冬瓜汤,清一色重油重辣,评论区喊香的喊腻的各占一半。
如今换成轻盐轻油版,点赞一边倒,说明大众口味正在从“过瘾”转向“过得去”,健康成了新流量密码。
菜单背后还有一条隐藏信息:成都菜市场正在悄悄降价。
牛肉从去年四十跌到二十八,鸡毛菜从八块跌到四块,粉丝和豆芽常年两块一把,普通家庭吃得起了,才敢晒出来。
传播链条也经过计算:视频长度控制在三十秒,刚好是短视频平台完播率最高的区间;封面选小炒牛肉,红绿对比最抓眼球;文案用“一家三口”而非“一家三口人”,少一个字,读起来更顺。
这套菜单的野心不止于朋友圈,它已经出现在团购平台的“家庭套餐”专区,标价五十九元,比自己做贵五倍,仍然月销两千单。
平台把“成都一家三口”做成IP,下一步可能就是联名酱料、联名锅具,把家常饭做成生意。
当家常菜变成流量,味道还是原来的味道吗?
来源:山顶快乐瞰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