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多家网约车平台宣布降低抽成比例上限,滴滴出行披露2024年平均抽成仅14%的数据引发广泛讨论。然而,这14%的钱究竟流向何处?抽成比例又为何高低波动?结合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城市出行的就业韧性:网约车司机就业图景与职业表现(2025)》报告
近日,多家网约车平台宣布降低抽成比例上限,滴滴出行披露2024年平均抽成仅14%的数据引发广泛讨论。然而,这14%的钱究竟流向何处?抽成比例又为何高低波动?结合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城市出行的就业韧性:网约车司机就业图景与职业表现(2025)》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我们得以揭开背后的复杂逻辑。
14%抽成,并非平台利润
平均抽成14%,这笔钱并非滴滴的利润。报告指出,平台抽成本质是维系运营的“基础设施成本”。
以滴滴为例,其抽成主要用于三大方向:
司机帮扶与福利体系是核心支出之一。8月发布的“滴滴司机保障计划2.0”,共计37项措施,覆盖“收入-权益-关怀与福利-意见征集与监督”四个维度。其中,“滴滴关爱公益救助”项目为遭遇重疾、事故的司机家庭提供援助,2025年上半年已救助超500个家庭;而持续7年的“橙果计划”则聚焦司机子女教育,截至2024年共惠及5万个家庭,颁发奖学金近1400份。这些实打实的投入均源自抽成资金。
季节性补贴与活动同样消耗大量资金。从暑期高温补贴、中秋福利站到春节家宴,平台每年需拿出真金白银反哺司机。正如一位从业者所言:“全国370余家网约车平台,能持续办这些活动的除了滴滴难寻第二家。”另外还有给司机的车费垫付、空驶补偿、节假日奖励、充电/加油补贴等等。
底层运营成本更是不容忽视。报告深入剖析发现,每笔订单可能触发派单调度、价格校准、保险理赔、客服响应等十余项服务链。抽成需覆盖技术研发、合规税费、支付安全等刚性支出。2023-2025年,滴滴在县域市场投入33亿元带动59万就业,也是抽成资金转化为社会价值的例证。
抽成比例波动之谜:市场调节的精密齿轮
“为什么同一平台抽成忽高忽低?”——新京报微博话题#网约车月抽成如何计算#道出司机普遍困惑。报告通过对5417名司机的调研给出答案:抽成实则反映了精细化的市场调节。
数据揭示,多数司机月抽成集中在18%-20%区间,但极端案例同样存在:0.25%的司机月抽成超25%,0.059%的司机月抽成为负(即司机收入高于乘客支付)。这种看似反常的现象,源于平台在供需失衡时发放大额补贴。例如雨雪天气需激励司机出车,或平峰期刺激乘客打车需求,平台会主动让利平衡市场。
图注:报告对多个省份5417个司机调研得出的抽成比例分布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认为,“动态抽成是有效的价格发现机制。”平台通过补贴池协调运力供需,既避免运价暴涨暴跌,又保障司机在需求低迷时有基本收入。然而这种机制也带来认知偏差——司机更易记住补贴减少时的“损失感”,却忽略高峰期的额外收益,导致误解发酵。
月抽成计算与司机生态:被忽视的真相
司机对抽成的质疑,部分源于计算方式错位。报告强调:月抽成≠单笔订单均值,而是全月流水的综合结果。以一线城市日均工作8小时以上的司机为例,其月均收入达11557.1元,抽成中位数18.8%。
该报告在多个省市调研了5417个司机,样本司机月均收入达7623元——在六类蓝领职业中位列第二,次于货车司机,高于外卖和快递从业者。
图注:报告调研的主要蓝领岗位月均收入
更深层误解在于信息“回声室效应”。滴滴虽在2022年率先上线透明账单功能,但报告显示55.6%的司机很少查看。他们对抽成的认知多来自同行交流或网络片段,导致负面信息被放大。这种认知隔阂与网约车行业的高满意度形成反差——司机虽然很辛苦,但继续从业意愿达75.7%,居蓝领之首,高于外卖员,核心吸引力正是工作自主性与时间弹性。
图注:报告调研的蓝领参加安全培训和继续从业意愿
抽成问题本质是新经济形态下效率与公平的平衡课题。当外界简单批判“平台黑心”时,报告揭示了更复杂的图景:滴滴等平台通过抽成资金构建了涵盖福利保障、市场调节、就业支撑的生态系统。
报告认为,网约车平台不仅显著扩充了就业规模总量,更为重点人群与重点地区提供了及时且体面的工作机会,缓解了劳动力供需的时间错配,其创造的就业缓冲带为宏观经济波动释放出关键韧性——这或许是14%抽成背后,最值得被看见的价值。张成刚进一步总结,要真正实现司机体面就业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平台企业、社会共同推动。
来源:派财经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