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科普法⑪】“实施科学素质行动”写入法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2 09:35 1

摘要:新修订的科普法于2024年12月25日施行,本次修法由原来的6章34条增加到8章60条,近50条内容被扩充和修订。(相关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新修订的科普法于2024年12月25日施行,本次修法由原来的6章34条增加到8章60条,近50条内容被扩充和修订。(相关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新修订的科普法凝练过往经验,并上升为国家意志,对全面促进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解读人: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 于康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

第一章 总则

第十一条国家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制定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引导公民培育科学和理性思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科学生活方式,提高劳动、生产、创新创造的技能。

案例

全民普及健康课堂亮相荧屏

图/北京卫视《我是大医生》

近年来,《健康之路》《我是大医生》《养生堂》等健康养生类科普节目如雨后春笋般亮相荧屏。国家级名老中医,各大三甲医院的院长、主任医师担当嘉宾,这类节目凭借权威性、科学性、服务性和普及性,通过有趣有料又好玩的环节,将健康知识具象化,影响着亿万中国人的健康观念和生活方式,成为中国最大的全民普及健康课堂。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第十一条中,将“国家实施公民科学素质行动,制定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入法。

“国家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是指国家为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素质而开展的一系列行动和活动,旨在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2023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4.14%,呈现增长趋势。新修订的科普法明确将国家实施公民科学素质行动纳入法律范畴,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坚定决心。

通过“制定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国家对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进行长远规划,明确目标、任务、重点及具体措施,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实施提供了指导和依据。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以客观事实和科学原理为基础,运用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考,“引导公民培育理性思维”,建立对事物进行客观分析和判断并做出科学决策的思维方式。使公民能够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避免盲目跟从和迷信。

与此同时,引导公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以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为基础,对世界和事物建立科学的总体认识,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事物进行探究和分析。这些工作的目标是“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科学生活方式,提高劳动、生产、创新创造的技能”。其中,“文明与健康”是指遵循社会公德和文明规范,如遵守公共秩序、尊重他人、讲究卫生等;同时采取有益于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活动和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心态等,以维护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促进个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而“绿色与环保”则强调了选择符合环保要求、节约资源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如使用环保产品、减少浪费、保护生态环境、进行垃圾分类、节能减排、保护野生动植物等,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有效地满足老年人对科普知识的需求,切实提升他们的科学素质,已成为科普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在原先针对四类人群的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基础上,将老年人群纳入其中,体现了对老年群体科普工作的重视。比如,一些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邀请权威医学专家,通过讲述真实案例来科普养生知识,深受大众特别是老年群体的欢迎。

根据以上原则,国家致力于引导大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提高劳动、生产、创新创造的技能”强调了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中,公民应不断提升自身在劳动、生产以及创新方面的技能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这些努力将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使公民更好地胜任各种劳动岗位,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促进产业升级和发展,激发公民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推动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应用,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创新成果和经济增长动力。(作者于康系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

来源:江苏省科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