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实很多人都没想过,李隆基这个鼎鼎大名的“唐明皇”,其一生的第一道难题还真不是开疆拓土,也不是安史之乱,而是怎么去面对一个已经不在人世,却又像影子一样挥之不去的祖母——武则天。杀母之仇,皇家法统,祖孙之情和天下人眼里的孝道……想想,这事儿摆在谁面前都犯难啊。
其实很多人都没想过,李隆基这个鼎鼎大名的“唐明皇”,其一生的第一道难题还真不是开疆拓土,也不是安史之乱,而是怎么去面对一个已经不在人世,却又像影子一样挥之不去的祖母——武则天。杀母之仇,皇家法统,祖孙之情和天下人眼里的孝道……想想,这事儿摆在谁面前都犯难啊。
当时朝堂里可热闹了,老臣们你一言我一语,有的拍着胸脯说一定要清算武则天,好歹吞噬了前朝半个江山,是唐朝的血海深仇。有些人却建议别太绝,说得温情脉脉:都说人死为大,尤其还是当了皇帝的祖奶奶,这事儿翻起来,孝道情理都不讨好。李隆基一边听着这些争来吵去,一边心头翻江倒海。小的时候,他见过母亲窦氏在角落里悄悄擦眼泪,也见过宫墙之外起夜点灯,里外兵丁的刀光。那时候他并不懂大人们之间的算计,但母亲的悲伤、父亲的无力感,日日夜夜滴在心上,比冬天的霜还凛冽。
咱们稍微倒带回去一点。李隆基爹李旦本来是皇帝不假,可实际上,他跟普通话本里的“傀儡”一词如出一辙。武则天真正牢牢地按住了整个朝廷的咽喉,连跟随自己多年的老宦官也每天像走钢丝似的,生怕哪句话说错了就成了明天的刀下鬼。李隆基小小年纪,能享多久的天伦之乐?几乎每天都在戒备、惊吓中度过。别的孩子跟着乳母学画画学吟诗,他和几个皇子却要偷偷练习藏身法:怎么才不被盯上,什么场合不能抛头露面。
其实李家大劫难并不只是一句话能说清。公元688年,武则天下起手就是雷霆手段,十三位皇室宗亲顷刻消失,真正的腥风血雨。有些王爷甚至全家被一锅端走,如今咱们看起来觉得不可思议,可在当时,只要是沾上一点血缘关系,分分钟就能全家搬家到黄泉路上。李隆基三岁那年,家中气氛如霜打的叶子,无论是日常赏花还是观灯,背后总有股难言的惶恐。哪天要是哪根绳断了,谁都不知道一家几口还能剩下几个。
更糟的是,武则天的“观测网”比现代公司还密实,连内侍偷偷咕哝两句都能被汇报。李隆基亲眼看过父亲跟母亲说悄悄话都要环顾四周,还真不是做戏给谁看。夫妻之间一句话,细到连“今天天气不错”都得掂量。母亲窦氏很多个夜里都睡不踏实,李隆基常常透过纱窗看见母亲披衣凝坐。
转折点发生在公元690年,武则天一声令下,“唐”改成了“周”,顺手把自己的父母封成太祖、太祖后,皇陵改名顺陵,权力、名分都清洗一次。李隆基当时不过六岁多点,身份一夜之间成了前朝皇子的尴尬。小孩子或许不懂朝代更替的分量,可逐渐明白自己“高贵身份”不值钱之后,哪个能不怅然?大人们反复告诫不能乱走动,出宫只能随侍,不能乱看,话多一句都可能命悬一线。一天到晚能像笼养的鸟一样,只能把希望和委屈一起咽下去。
最难捱的还不是身份贬黜,而是一家人的“分崩”。从公元693年起,原本热闹的正月初二变成了巨大的转折点。以往都是儿媳妇去给婆母拜年,那一年,窦氏与刘氏在李旦日日百叮咛千嘱咐下,步步小心地去了武则天的寝宫,却没想到从此在人世间消失。此后,东宫里连哭都不敢出声。窦氏留下的只是那盆冬天里未及吐花的腊梅,李隆基每每路过都要看一眼,却始终没人敢说那究竟是悼念谁。家里的下人也噤若寒蝉,问多了怕流泪,问少了又觉得良心不得安生。
江南老亲听闻风声,还偷偷往北方寄点衣物,凑点药材,却在中途被查出“私通信件”险些惹上大祸。而最让人心酸的,是有一年端午前夕,窦氏的娘家悄悄请了道士做斋,想为远在京城的亲人祈福,结果话传到宫里,直接变成“厌胜之术”,窦家顿时人人自危。其后,姥姥被人告发、流放岭南,姥爷病死在半路,李隆基想起这档子事,打小就知道“祸从口出”的分量到底有多重。
其实,说是因为派人厌胜,其实就是武则天给自己儿媳妇和连带窦家找的台阶。本质上,权力的味儿人人都想多沾点,却没人敢正面说破。连父亲李旦见到两个妻子没了音讯,也只能捱过夜长梦多的日子,在宴席上饮酒装作若无其事。李隆基问父亲:“母亲什么时候能回来?” 李旦低头望着手里的酒一言不发,眼圈却红了。
漫长的宫禁生活磨平了和外界的联系,也消耗净了一个孩子对希望的念想。从吃穿用度看似无忧,可朝廷每有风吹草动,东宫就像被铁桶封死的大鱼缸,所有人都盼着能多“忍一忍”,盼着风头过去。可风头何时过去?没人敢说。李隆基度日如年,他记得母亲生前编的小花篮,也记得宫墙外的秋叶一夜之间变黄。那种情感,外人哪体会得到?
而这所有的一切,源头是同一人:他的“奶奶”——武则天。她不是普通的祖母,是真正干翻李家江山、让整个家族提心吊胆的人。李隆基若说没有恨意,那只怕不是人,是佛。恨归恨,爷孙关系不好撇,背后牵扯的是家族、是孝道、是史书上如何评价一个明君的名声。
轮到武则天晚年,风向开始转变。那时候朝堂也有点乱,李显被立为太子,虽然明面上是“母子情深”,暗地里谁都知道,那是派系和利益的明争暗斗。直到张柬之趁女皇病重,把李显扶上了皇位,“武周”也总算被改了回去。李显其实也两难,母亲虽狠,毕竟养育之恩犹在。有老臣建议彻查武则天,他反而捧了个“则天大圣皇帝”的尊号,虽说是幽禁,待遇比寻常皇帝也没低多少。
武则天死后,李家子孙表达的感情全写在这不断变换的谥号里。等到李隆基即位,一边要维护孝道,一边心里憋着那口冤气。他先把“天后圣帝”改成了“圣后”,用意很明显,不给祖母“皇帝头衔”,却不给她抹去历史功劳。老臣们有的嘴硬,看不惯女人称帝,有的觉得“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毕竟都知道,武则天要不是李家的“大仇人”,也是李家的“大恩人”,没有她,也许早没了个唐朝。
这里还插一个细节。当时坊间其实早流行段子,拿“圣后”谥号开玩笑。洛阳城里甚至有些好事者专门拜武则天的墓,求姻缘、求仕途。李隆基嘴上不说,心里大概也犯嘀咕,这要是清算到底,反倒激起更多非议。所以他干脆保持模糊,仅仅收回了武家那父母的高规格称号,又悄悄移了陵寝的封号,给个面子,留点后路。
三年五载过去了,这事始终像口残茶,喝不下又倒不出的错位滋味。有人骂李隆基“妇人之仁”,也有人觉得这是他心明如镜,既保住孝道名声,也不至于惹新祸端。后来年纪大了,他又觉得“圣后”还是不够妥帖,“则天皇后”“则天顺圣皇后”……几次三番地挪腾,怎么改都有点“此地无银”的味道。其实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他得找个既给祖宗留面子、又不给史家口实的中间值。
你说皇室恩怨都写在家谱上,其实最说不清的正是这用情与权谋缠绕的剪不断理还乱。李隆基肯定想过,若没有那个带来生母之死的铁血祖母,他这一生是否会简单一点?又或者,他是否还能有“唐明皇”的名字载于史册呢?我们都不是那朝堂上的人,可站在千年后,看着这盘枯棋,心底不免一阵唏嘘。
历史有时真是“既看不破,也放不下”。而李隆基,一辈子都活在自己亲手书写的答案与悬而未决之间。你若是他,会怎么选呢?
来源:荷塘欢戏锦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