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药方阵[正接受检阅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4 12:24 1

摘要:不是没见过大数字,只是在全球资本缩表的当下,它显得过于刺眼——24.5%的涨幅,像冬天里突然冒出的春笋,不合时宜又生机勃勃。

“523亿美元”这个数字蹦出来的时候,办公室里几个做医药基金的朋友同时抬头,像听见谁家孩子考上清华。

不是没见过大数字,只是在全球资本缩表的当下,它显得过于刺眼——24.5%的涨幅,像冬天里突然冒出的春笋,不合时宜又生机勃勃。

如果把时间轴往回拨三年,创新药圈还在讲“活下去”。

那会儿港股18A公司排队破发,Biotech创始人见面先问“账上现金够烧几个月”。

现在画风突变,2025年Q1才过三个月,license-out交易额已经冲到369亿美元,几乎追上2023全年。

资本不是慈善家,它们用脚投票,投的是“中国药终于能卖上价”的预期。

最直观的是市值。

恒瑞、百济神州这些老牌巨头市值飙到4000亿、3500亿,听着像传统白马股的叙事,但内核变了——它们不再是“仿制药利润+医保砍价”的悲观模型,而是“全球临床数据+海外分成”的成长故事。

港股那串千亿市值名单更微妙:信达、康方、科伦博泰,三年前还在被质疑“烧钱无底洞”,现在成了外资必须配置的“中国biotech核心资产”。

政策像隐形的推手。2024年批了48个1类新药,覆盖肿瘤、神经、内分泌……数字背后是种地逻辑:以前药监局是“考官”,现在更像“教练”——提前介入临床设计,默许突破性疗法附条件上市,甚至帮企业对接海外监管机构。

一个做ADC的创业者私下说:“现在报临床,CDE老师会直接问‘你们对标DS-8201的差异化在哪’,这放在五年前不敢想。

技术层面更像个“闷声发财”的故事。

中国企业手里攥着3575个在研创新药,全球第一,但比数量更关键的是结构——进入临床的FIC(first-in-class)占比超30%。

翻译成人话:以前我们是“me-too”狂魔,现在敢赌“没人做过的靶点”。

晶泰科技上市给腾讯带来百倍回报,本质是AI制药这种“数字技术+湿实验”的跨界玩法跑通了,资本发现中国工程师红利能溢出到分子设计这种硬核环节。

但热闹背后有冷思考。

一个做BD的朋友吐槽:“现在license-out像相亲市场,海外大药企来挑项目,张口就问‘你们有没有头对头打败K药的临床数据’,没有就压价到骨折。

”资本涌入的副作用是估值前置——很多早期项目靠PPT就能拿到钱,但临床一旦失败就是血崩。

更尴尬的是,国内biotech的现金流模型高度依赖“首付款+里程碑”,如果FDA哪天收紧对中国临床数据的认可,整个逻辑链会瞬间塌方。

不过这就是成长的代价。

十年前中国药企连FDA IND都不会写,现在敢在ASCO大会上讲“中国方案”。523亿美元不是终点,更像一张准考证——证明中国药终于有资格坐在全球牌桌上,至于能不能赢,得看接下来十年,实验室里的年轻人能不能把3575个分子真正变成能救命的 pill。

来源:夏湖清凉自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