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晓明个人履历不用多说,古装、现代、商业片、综艺常驻,走到哪儿哪儿是中心。
娱乐圈最魔幻的对比来了:老板稳居C位,旗下艺人排队等镜头。
黄晓明个人履历不用多说,古装、现代、商业片、综艺常驻,走到哪儿哪儿是中心。
但当他换上“老板”身份,站到经纪公司那一边,画风突变——签了16个艺人,居然一个没真正跑出来。
网友一句“好心疼”,不是嘲讽,是实打实的无奈:老板红得发紫,团队却像隐身。
这事之所以引发二次传播,是因为反差感太强。
黄晓明有选择项目的主导权,也有行业话语权,按理说“带新人”应该手到擒来。
可看名单,最能叫出名字的几个,也多是“有作品无记忆点”的状态。
你能感到一种普遍困境:不是没曝光,是曝光不成闭环;不是没戏,是没“代表作”。
拿克拉拉说,她的“红裙回眸”是很多观众心里的一张电影海报。
《情圣》里不过几十秒,扭头一笑抢尽风头,让人以为大美女要全面开花。
她后来拼命摆脱“花瓶”标签,硬生生杀进《流浪地球2》,穿着白色宇航服挨打、打回去,打出了硬气。
可现实是残酷的,年龄对“极致美艳”类型格外苛刻,到了39岁,资源折损肉眼可见。
2025年5月10日上映的《根本停不下来》,票房只有七万多,甚至掀不起水花。
在这家公司里,她已经算“稳定输出”的一档了,这更显得其他人境况窘迫。
孙岩是典型的“高开低走”。
在《狂飙》里饰演“唐小虎”,从怯生生小弟到黑化骨干,人物转折抓得很准,播出后跟着全员出圈的红利被推上曝光顶峰。
那几个月,综艺邀约齐刷刷,热搜也来过,提名“最具挑战男演员”,职业生涯看起来要翻篇。
可热度一散,后劲没跟上,2024年播的《暗夜与黎明》反响平,后续迅速归于沉寂。
2025年他发文报喜当爸,抖音里晒跑步、买菜,生活稳定、事业停滞,这种“真实”也让人心酸:不是不努力,是没抓住持续放大的那个口子。
许绍洋是另一种叹息。
二十多年前一登场就是“青春模板”,《薰衣草》《海豚湾恋人》一路神曲伴随,谁没在KTV点过《花香》《遗失的美好》?
可偶像的最大对手是时间,转型晚一步、项目弱一点,结果就是被时代反超。
去《无限超越班》第三季露个脸,镜头少得可怜,节目组给的是“资历梗”,观众看的是“情怀梗”,情怀能撑一集,撑不起新一轮关注。
再看新人群像,问题变得更清楚。
母其弥雅的起步资源一度“顶配”,从形体优势切入,到《功夫瑜伽》做女主,换成别的新人可能直接起飞。
可非科班的短板真要命,角色拿了,记忆点没留下;2025年的《怒火营救》又扑街,等于错过两个“卡位时机”。
戚九洲、王天野的路子看起来踏实,每年两部戏、跟资深演员对戏,偏偏缺一个爆点;林世杰、柏辰有脸也吃不饱,没有代表作就是过不了“破圈墙”。
柳明明在《父母爱情》里当年亮过一次,如今卷不过同类小生;玛尔法多娃童年综艺自带话题,长大后五年无新作,2025年跟着《绝密较量》上线,还是没激起太多讨论。
岳佳颐有老板“亲自带飞”,四年拍了8部剧、2部电影,其中3部搭黄晓明,照理说已经是公司重点,结果还是没翻红。
这不仅是个人问题,更像是系统问题。
为什么会这样?
行业里最常见的坑叫“老板滤镜”。
明星出身的老板,判断项目的视角天然偏向“我来演是否有爆点”,但给艺人要的是“能否形成稳定人设+内容供给”。
经纪公司是流量工厂,靠矩阵打法和赛道规划。
你看看成功的案例,都是赛道先定:有人主打古装甜宠,有人死守现实正剧,有人切短视频、直播、舞台,最后才谈资源叠加。
当年嘉行能打出迪丽热巴,不是因为一句“我罩着你”,而是“剧-综-代言-话题”一体化推进;于正能让新人一夜之间被记住,也靠强IP剧的集中爆发。
有梗有作品,路人自然认人。
黄晓明这边,最明显的断点在“内容-宣发-二次传播”三段式没有闭合。
项目选择更多像“有就上”,而不是“为谁定制”。
艺人发微博、上综艺、拍物料,但没有一锤定音的梗,没有“名字和角色一键绑定”的时刻。
在短视频时代,路人的耐心是秒表计时的:你不给记忆点,算法就不给你下一次机会。
更现实的是,平台偏好的口味换得快,正剧和大制作靠半年磨,短剧直播一个月能出效果,不抱赛道就会被潮水吞没。
这也解释了克拉拉的困境。
她如果在《流浪地球2》后立刻切“动作女星”路线,密集释放训练花絮、武打段落、硬照攻势,再衔接一部同类型电影,可能形成“性感打女”的清晰标签。
结果回到中小成本喜剧,节奏一慢,前面攒的势就散了。
孙岩同理,《狂飙》后最该去的是公安、缉毒、扫黑同类赛道,哪怕是中配角连续打五个,路人也能把“唐小虎”转化为“刑侦脸”。
许绍洋若拥抱“叔系情歌+情感综艺”的组合拳,把青春情怀升级为“中年情感叙事”,不一定爆,但至少有稳定受众。
公司层面的打法也要改。
现在不是“人等戏”,而是“人为人造戏”。
一位艺人一年就一个目标:打一场能记住名字的仗。
找对对手戏,把社媒运营当成作品的一部分,把二创当宣发的一环,哪怕是一个角色的哭戏、一个反派的冷笑,先让剪刀手有素材。
有些新人在横店里凌晨五点等车,白天收工拍Vlog,晚上直播互动,这才是当下的“基础功”。
别怕接短剧、别怕去真人秀,先把存在感打回来,后面才有资格谈“质”。
当然,黄晓明不是没做事。
他出现在艺人的项目里,愿意抬轿,愿意让新人蹭到镜头,这是大多数老板做不到的。
问题在于,抬轿不是终点,打造“可复制的艺人方法论”才是。
从选人到选本,从上游制作到下游话题,得有一套清晰的模板:一人一赛道,一季一目标,一年一代表作。
把“老板光环”变成“制作人能力”,他反而能拿回主导权。
娱乐圈最怕两件事:没戏拍,和有戏没人看。
前者是资源,后者是方法。
黄晓明手里的资源够硬,现在缺的是一种让16个人各自开花的办法。
给一句扎心又诚恳的总结:老板站在C位,是能力;让艺人也能站上各自的C位,才是格局。
你觉得他该放权给专业团队,还是继续亲自带飞?
评论区见,咱们把这场“造星之战”的打法摆开聊聊。
来源:梦城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