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年头,说到历史上的“翻脸比翻书还快”,1962年那场中印边境的短兵相接,大概算得上典型了。一国刚打赢仗,世界各国的反应让人直呼“看不懂”——美国没按套路出牌,苏联的表态愣是让我琢磨了好几遍,欧洲的做派更像是饭桌上突然给了自己老哥一巴掌。那阵子,全国上下都在议
这年头,说到历史上的“翻脸比翻书还快”,1962年那场中印边境的短兵相接,大概算得上典型了。一国刚打赢仗,世界各国的反应让人直呼“看不懂”——美国没按套路出牌,苏联的表态愣是让我琢磨了好几遍,欧洲的做派更像是饭桌上突然给了自己老哥一巴掌。那阵子,全国上下都在议论,谁也没猜到英国,那印度曾经的“宗主国”,居然在背后扎针。
其实印度这回,怎么说呢,脸面真是丢大了。军队打得乱七八糟,西线东线都像丢了魂似的——就拿阿萨姆丘陵那场硬仗说吧,印度冲得猛,结果被我方绕到背后,从头到尾都像是在逆风行军。领头的将军,曼恩·巴特拉(不是原文中的辛格),拼到最后带头突围,战后连遗体都成了难题,官兵人人心有余悸。你要说,这种乱局,印度怕不是连自己都没预想到。
大家常说,打仗不是比拼肌肉,更是比脑筋。你可别看当时我国部队人数上吃亏,实际战场上,靠着地区熟悉度和灵活调度,把印度的正规军逼到了“两眼一抹黑”的地步。打赢仗,自然名声在外,各国都瞪大了眼:亚洲的新强者,谁都绕不过去。但这种震动,远不止局部,背后还藏着老美那一堆小算盘。
美国那拨人,本质上是把印度当“东半球棋子”来摆的。表面上说是支持民主,其实心里的账都算和中国与苏联的实力对比。战争一爆发,美国不仅急着递来军援,还搞起了给印度空投作战物资那一套。据传有那么几天,甚至有人议论要不要直接给印度高精尖武器。可实际呢,美国底下的情报员私下论说,印度军队居然连最基本的防御都弄不好,帮起来也只能是隔靴搔痒。也正是那场败仗,让美国有点犹豫:印度这伙计,也不见得真是顶梁柱。
美英说到底,也是各怀鬼胎。英国表面帮着印度,实际上在板凳上坐看好戏。你像那阵伦敦街头、印度留学生都在夜里抗议,拉着标语要英国政府援手,结果政府只是象征性送了些旧式步枪和急救包,态度暧昧得很。甚至有英国议员在下院里说:“既然印度不是我们的殖民地了,咱们还插什么手?”更扯的是,印度政府后来想求英国海军派舰队来帮忙,伦敦白厅最后只是发了份声明,一句“我们关切,呼吁和平”,就把印度扔在了风口浪尖。英国这老牌帝国,遇事不愿全压,怕砸了自己在东亚的生意——尤其香港那边,客商们还都念着和中国做贸易那点“老本行”。
要说“铁哥们”,苏联的做法更让人摸不到边。这时候,苏共领导人赫鲁晓夫跟印度也还有些交情,好几年前还送过一批重型机械做情谊。可一听说边境炮火,苏联倒是先自查了下自己的战略位置——既怕和中国闹僵,毕竟刚在联合国对美国亮过刺;又忌着印度一怒之下投向西方,影响自己的南亚布局。所以苏联只是在外交场合打了打太极,有时候甚至一天改两次口风。后来国内有学者评论:“苏联这架势,不是帮谁,而是怕两边都不高兴。”
有意思的是,苏联当时想借助蒙古来间接施加影响,曾试图撮合对话。蒙古国内甚至有议员公开支持中国,说“主权不容侵犯”,一时间让印度大使馆都坐立不安。但苏联官方照样拒绝了直接军事援助,既不给武器也不给人,怕自家热锅烫手。
亚洲毗邻的小国,那就跟中国站在一起了,狗年过节送礼都亲自打个招呼。你看巴基斯坦,战争期间默默关了边境通道,让印度兵力不得不被牵制在西北线。越南那边更直接,胡志明甚至让全国广播给中国士兵打气:“兄弟们,加油!”这些国家,结着革命情感,也是怕印度一壮大拉着西方势力进亚洲捣乱,所以这回中国打赢,他们心里高兴得像逢年过节似的。
别忘了不结盟运动,那阵子印度自认为是“龙头老大”,谁都得给点面子。结果埃及的反应有些让印度挠头。纳赛尔挑着“第三世界旗”,公平调停,这次却直言印度边境政策太强硬,强调“地区和平为先”。印度大使去开会,反而成了被问责的对象。更滑稽的是,阿尔及利亚那边,连政府官员都暗地里说“地缘纠纷还是得靠自己消化”,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
印尼跟中国那阵子也算麻烦不少,但战争消息传来,苏加诺对外连发三次声明,说亚洲不能任由外部势力搅乱。他还亲自拜访我国驻印尼使馆,为中国部队送上“民族自卫”的锦旗。印尼的学者圈子甚至有人分析,这仗打得好,给东南亚争自主权开了个头。印度面子挂不住,国内还有人私下反思:“我们是不是把不结盟搞成了孤单?”
整个战争尾声,气氛说不上紧张,但暗流正在涌动。亚洲政局一下子翻新,中国的军威像是泼出去的油墨,染活了一大片。南亚那边,印度国内的小报也实事求是地评:中国能战,能守,还能忍。老美国会下议员却开始咬牙:“看来东方龙要重新定规矩了。”苏联使馆人员在北京的晚宴上谈论,说近期没有援印度的计划,意思已经很明白。
世事兜兜转转,谁还没说错话,走错路呢?1962年这一遭,倒像是个镜子,把那些平时桌上客气的人、背地里打算盘的人,都照了个清楚。中国仗打得漂亮,也不是只为自己露脸,周边一圈关系,都拾缝补漏。印度那边,一时半会儿真是尴尬——谁都想帮它,又谁都没真帮上。
现在回头想,那个冬天的风还挺冷,政治舞台上的温度却一时热得烫手。谁能料到,各国的反应像是舞会上的踩步,合了一拍,台下鼓掌,拍歪了,转头自顾自。也许当年老北京胡同里那些听广播的老人还在念叨:这世界,总没个真正公道,只是有人走对了门,有人敲错了窗。
来源:3C捕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