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人员投资骗局:说好8%收益结果本金都难拿回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31 15:39 1

摘要:某地退休教师张女士(化名)接到自称"理财顾问"的电话,对方承诺某理财产品年收益8%且保本保息。在多次参加线下推介会后,张女士将20万元养老钱投入其中。前三个月按时收到利息,第四个月却发现平台无法提现,最终血本无归。

一、高息诱惑背后的陷阱

某地退休教师张女士(化名)接到自称"理财顾问"的电话,对方承诺某理财产品年收益8%且保本保息。在多次参加线下推介会后,张女士将20万元养老钱投入其中。前三个月按时收到利息,第四个月却发现平台无法提现,最终血本无归。

这类案件并非个例。据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数据显示,2022年涉老金融诈骗案件中,承诺保本高息类占比达37%,受害者平均年龄62岁,单案最大损失达500万元。

二、常见诈骗套路解析

精心包装的"正规"资质 诈骗分子常伪造金融牌照、监管备案文件,甚至租用高端写字楼作为办公场所,制造专业可信的假象。熟人社交链传播 通过老年活动中心、广场舞团体等渠道发展"投资代言人",利用熟人关系降低警惕性。某案件调查显示,62%的受害者是通过熟人介绍参与投资合同文字游戏 使用"预期收益率""历史回报率"等模糊表述,在认购协议中设置"市场风险自担"等免责条款,为后续赖账预留法律漏洞。

三、监管部门风险提示

银保监会明确提示:任何承诺"保本高收益"的理财产品都是欺诈。当前银行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约2.6%,国债收益率约3%,正规金融机构发行的中低风险理财产品历史年化收益率普遍在3%-5%区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60岁以上老年人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万元,养老钱一旦损失,将直接影响晚年生活质量。某第三方调研机构统计,遭遇大额投资诈骗的老年人中,48%出现焦虑失眠等心理健康问题

四、守住养老钱的三条铁律

收益超6%要打问号 牢记"高收益必然伴随高风险"的金融规律,对收益率超过6%的产品保持高度警惕。汇款前"三查三问" 查机构资质(银保监会官网)、查产品登记(中国理财网)、查人员资格;问子女意见、问银行柜员、问法律顾问。坚持账户本人操作 拒绝他人代操作手机银行、拒绝签署空白合同、拒绝向陌生账户转账。某地法院典型案例显示,83%的投资诈骗通过第三方支付渠道完成资金转移

结语

退休不是人生冒险的开始,守护好养老钱才能安享晚年。遇到投资机会时,不妨多问子女意见,多向银行求证,多给自己三天冷静期。记住:你看中的是利息,骗子盯住的是本金。

来源:大鑫说事儿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