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又然影像志》摄制组,2023年8月6日建组,8月7日开机。从中法关系史和延安文艺史李又然专题探究,按志鉴体例以“李又然反战抗战著译真版原件考”和“李又然当时当地名家日记信札考”双考构成翔实叙事——即,影像志可替代或强化口述历史,但,不可替代或超越众多著作权
《李又然影像志》
《李又然影像志》摄制组,2023年8月6日建组,8月7日开机。从中法关系史和延安文艺史李又然专题探究,按志鉴体例以“李又然反战抗战著译真版原件考”和“李又然当时当地名家日记信札考”双考构成翔实叙事——即,影像志可替代或强化口述历史,但,不可替代或超越众多著作权人真版原件和个案相关人事日记信札的摄录编播(如,李又然题赠张闻天的个人散文集《国际家书》初版珍藏本、现存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李又然致罗曼·罗兰的七封信等);以此集中深刻地揭示传主诗人、散文家、翻译家、教育家的一生。李又然反战抗战
著译真版原件考
李又然当时当地
名家日记信札考
李又然影像志
撰稿 李兰颂
顾问 王益鹏
导演 李语然
作曲 杨人翊
|
|
李又然
影像志
|
《我喜欢打谷场》
|
——咸宁市美术馆
前中央文化部
五七干校学员
老画新展
|
李兰颂
|
我喜欢打谷场
在画家的水彩里
与绿野拉距离
|
赭黄的农舍仓储
直冲进另一幅
油画笔的三原色
用钢刀驱动起
鲜红色的拖拉机
|
我喜欢打谷场
在画家的灵感季
刮秋风落秋雨
|
盆一样的荷花叶
呈中国水墨画
尽情的潇洒飘逸
水下还有菱角
鳜鱼潜游藏湖底
|
我喜欢打谷场
播种收获均带泥
始料碾压谐趣
|
永恒的艺术符号
从宿舍看田野
水牛天生犟脾气
画框奢侈无须
经典从不问东西
|
|
|
李又然
影像志
|
美术之美
年代永年
|
2025年1月16日,随着“溯源承变——咸宁向阳湖美术现象研究展览”的开幕,半世纪前的一批北京美术大家画笔下的“咸宁之美”,首度亮相咸宁市美术馆。这些在特殊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下所诞生的美术作品,以其真挚、淳朴、热烈的艺术气质显示出非凡可贵的价值,作品的内容也依随画家的个性精神及画家对社会人生的不同观照态度和角度而丰富多样,有表现平凡生活之迹,有描绘山川湖海之景,也有传写时代精神之作,“咸宁之美”在这些作品中具象化了。
跟随这批作品一起展开的是半个世纪前原文化部下属的人民美术出版社、故宫博物院等单位以邵宇、邹雅、刘继卣、许麟庐、秦岭云、卢光照、林锴、张汝济、张立辰、姚奎、张广、孟庆江、刘汝阳、范曾、聂崇正等人为代表的美术大家,在咸宁向阳湖工作生活的场景和艺术创作的故事。
国画大师李可染,其作品《韶山》,一幅革命圣地题材的山水画,于1971年在文化部咸宁向阳湖干校丹江口分校所作。画家们在完成本职生产工作之余,仍以旺盛的生命力、积极努力的生活、真切赤诚的体验并笔耕不辍的创作着。这是一段对于这批画家和咸宁而言都极其重要的历史,许多画家后来的艺术创作乃至人生的轨迹因此而发生改变,咸宁的文化和美术发展也因此而增加了厚度,甚至中国现代美术史的补充也因此有了直观的材料。
正如中央美术学院资深教授、著名画家张立辰回忆:“我1972年在向阳湖画的一张《雨竹》,1976年参加了北京第一届山水花鸟画展,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那一张画对我来说,可以说是成名作,作为我的创作历程来讲,也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据了解,2023年,在湖北省文旅厅的支持下,咸宁市美术馆“溯源承变——咸宁向阳湖美术现象研究展览”被列入“湖北省艺术发展专项资金项目”。2024年,咸宁市美术馆策展团队先后到武汉、北京等地,陆续访问了张立辰、张广、孟庆江、刘汝阳等数位仍健在的老画家以及林锴、姚奎等故去画家的后人林阳、姚耕等人,也一一访问了与向阳湖画家们有过接触往来的谢止戈、刘三多、程乐民、刘新、董继宁等画家,历时近三年艰巨繁重的资料收集和梳理等工作,展览如今得以面世。
这次的展览以“溯源承变”为题,分绘画作品、图文展板、采访视频三种方式进行展陈,按照“溯源”、“承变”和“向阳拾遗”的叙事结构,共展出北京美术名家半个世纪前创作的作品62件,展出“寻美向阳湖”当代美术名家在向阳湖的写生作品40件,另展出部分私人收藏的、因为各种原因,甚至没有署名的向阳湖老作品64件,供大家鉴赏、研究、求证。
据悉,本次展览由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北省美术院、湖北省美术家协会指导,咸宁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咸宁市美术馆(画院)承办,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十堰市美术馆、咸宁市美术家协会协办。来自北京、武汉等地的著名艺术家、曾在向阳湖生活的老画家及子女代表姚耕,武汉美术馆原馆长樊枫等十数位美术名家和专家参加了咸宁市美术馆首展开幕式活动。
据了解,本次展览在咸宁市美术馆完成首展后,将于2025年分别到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十堰市美术馆进行巡展,届时欢迎广大市民和艺术界人士前往观展。
|
来源:李兰颂